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通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考到差的学校——这是很有意思的话,因为它不是说,一个表现得很棒的人到了次等的环境,如此的话,你就有抱怨的基础。
而是说,是一个表现得差劲的人,考到了一个次等的环境,那么,你凭什么抱怨学校?
你和学校是相互选择的结果,你抱怨学校差劲,那么,学校是否也可以抱怨自己所招到的为什么是如此差劲的生源?
所以,抱怨是没有用的,但在你有初步的觉醒之后,你是可以选择改变的。
使用“达克效应”的精髓,你只需要通过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也能承认之前的无能程度——这种进一步的认识,对你会形成更为强大的刺激和冲击。
你现在只是单纯觉得学校差,但是只有在你的眼光水平、认知水平上升之后,才能进一步知道自己学校差在什么地方,你的学校与别的学校究竟本质上差在哪里,而你个人又可以采取什么手段和方式去进行自我弥补。
依然如达克效应所说的,你可以说你现在身处在差的学校,已经意识到学校和自身的问题——但达克效应说,你还不能真正做到正确认识。
而这些“正确认识”只能发生在你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等等得到了大幅增长之后。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提问者,他说自己大专毕业,文化水平不高,自打毕业之后才建立起阅读习惯,随着阅读量的增长,他发现自己的好多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那时他方才意识到自己荒废了大学的时光。
这又是一个“悔之恨晚”的故事。
如果不想要这种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那么就应该及早的进行改变,比如,当你第一为环境所恼——这所恼,乃是你意识觉醒之苗头,你就应该当下抓到它,然后开始进行扩展。
也许很多人,他们到了差的学校,他们也有过一次次的感叹,怎么到了这么差的学校,老师上课好差劲、同学表现得也差劲,一点学习氛围也不好……记住,当你有这些抱怨的时候,就是需要采取改变的时候。
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需要大家认识到,那些700分里考到200、300分左右水平的人,那些因为这些低分而进了差的高校的人,他们往往来自于教育落后的省份和市县。
在教育强省的同学可能不能理解,当你们的整个高中时期,课桌上摆满的都是高到人头的课本作业本参考书的时候,在中国的一些高中里,还有一批自由的高中生,他们的课桌上只有廖廖几本书,甚至当地的教辅市场生意也说不上兴隆。
这两类高中生,前者,他们可能更多人戴上了眼镜,后者,他们眼睛视力更好,再看看课桌上书的多少----你能想象到一种对比上的视觉冲击。
后者视力更好的一批人,他们大多数就到了差的高校。
所以,对于这些人,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不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样,那到了大学,依然是不能自知。
比之,在不幸中还算幸运的一些人,是那些在高中努力、也享受过好的教育,最后考差到了次等高校的人,他们在大学里,往往更能够感到落差、感到不甘。
然而,就是这股落差感、不甘心,正是你们寻求挣脱的号角。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到本文最初提到的核心——要做个内心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要降低标准。
不对自己降低标准,你就不会囿于你所处的那个环境,不会囿于自动分配到一起的那些室友,而是会让自己去发掘,发掘能够在自身上附加“增量”的可能——用本文的话说,就是在不妥协自己的要求之下,你的行为会为你发展、推演出一系列配置系统。
也不要以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不妥协”,这个“自我要求”就得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标准,做为一个有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学会进行自我调整。
我的建议是,设置一个需要你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标准。
比如,我每次只能写到2000字,但是偶有的几次,只要自己努力,我就写到了3000字,那么我就可以把自己的要求定在每次写到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