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大学的人知道,虽然很多人是看着学校介绍里面的“博士点”这些外在标签选择的大学,但最后真的入了坑,才发现那真的是“坑”,因为这些博士点设立再多、论文发表再多、这些指标再好看,其实都只是学校的面子工程,这些东西和本科生教育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最后,学校的“大师”和你也没有关系。有位名人说的好,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可挺讽刺的是,即便大学里有所谓的大师,那些大师基本上也不会来教你,因为他们是稀缺资源。
那来到大学,正确的出路是什么?
靠自己。
我的建议是:
(1)大学里,很多人不学习,这是现状。如果你想要成长,这就要求你不要被同化 ---- 我在大学里啃书有时都得遮遮掩掩,不然有人说你只会读书,记住一句话: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的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了。
(2)大学里,即便你想学习,核心的教育资源也是稀缺的,这就得靠你自己去争取,大学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能力的地方,没有人教这些,你就只能自学,而且是严肃严格的自学。
总结:只有高标准的要求自己,且不被同化,才可以从泥潭中脱颖而出,迈到龙门的下半程。
2
补课:弥补过去多年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缺陷
我很喜欢《奇葩说》这个节目,每次看到好玩的话题,都会暂停下来和小伙伴讨论。
有次我们谈到为什么奇葩说的选手们反应速度那么快,小伙伴说,因为他们对辩题有过深入了解,甚至进行过“模辩”,另一个是他们有辩论的天赋。
接着“反应速度”这个话题延伸,我们谈到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不善于抓住别人的弦外之音,我们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现在孩子生长的环境关系复杂度比较低。
父辈一代,比如我的母亲,她就有6个兄弟姐妹,相比于现在连亲属称呼都搞不清楚的孩子,我母亲那一代,他们生长的家庭环境,无论是关系丰富度还是复杂度,我们都比不了,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更加能够察言观色 ---- 他们的语言环境丰富,吵过的架都比我们多,自然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他们的“听力”,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
而我们从小就对“人与人的关系”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个任务在幼儿阶段没有完成,之后又让位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一拖就是十几年。
其实不光是“情商”、“察言观色的能力”,还有很多能力,原本就种植在人与人的关系里。
所以,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育 ---- 了解人,了解人性。
a.了解人是怎么回事。
大学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分级的,尽管整个大学是开放的,但我们不能说我们就处在了一种复杂关系里。
很多人的大学四年肯定就是这样的,一年级的学生只会和一年级的学生玩,他们不会去找二年级的学生,有求职困惑不会向学长寻求帮助,更加不会和校友构建联系,这样真的不会感觉有点浪费吗?
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到大街上,看到的是司机、摆摊的、清洁工人,你到公司里,有老板,职员,还经常看见外卖小哥,这才是真实的世界,以后和你打交道的都是这些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不再是同一级的同学。
前面说到语言反应,你和同级同学交流肯定没问题,因为你们处在同样的语言环境里,但这样也往往会让你误以为自己的表达没有问题,但真的没问题吗,你能和真实的世界有效沟通吗?
“怎么说话”这件事,说来我们也是没有训练过的,千万不要那么自信,大学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让你去检验你自己。
我的建议是,去认识你的学长、甚至校友,去和校园里的阿姨交谈,和门卫交谈,和学校外面摆摊、烧烤的人交谈,甚至去建立关系,这让你知道真实世界是怎么对话的,你的一只脚就迈向了成熟。
去了解你的学长,他们在关注什么,去看看那些不同背景的人,他们关心什么,焦虑什么。
有学生经常说自己迷茫,那可能只是你个人钻牛角尖,有时候,你的迷茫在他们那里是有一个很好的解 ---- 主要还是你看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