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露天电影回忆#
改革开放前的年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匮乏,露天电影变成一种最难得的最喜欢的文化活动。
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渐出历史舞台,露天电影一直是丰富生活的重要娱乐项目,尤其在广大农村。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换片的“中场”,会有人影或大脑袋映在幕布上,幕布白光闪着321倒计时一样,电影又开始。一片空地上,架起一块儿白色幕布,远远的有一台胶片放映机,两个胶片轮盘吱吱地转动着,在漆黑的夜晚,将一部部精彩的电影投射到四方的幕布之上。而屏幕后面则是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而且那种专注度会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即便是中途换带子的时间,也不会动一下座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电影细节。
农村的露天电影,是人民公社文化站负责放映的,一般是不定期的轮换巡回放映。放映地点都是在比较宽阔的晒谷场上。有时在电影放映前还要由领导讲一番话,宣传一下大政方针。农民尤其是青年人都非常期待露天电影的放映,有的是跑很远的路去邻村观看。场地狭小时,人们有的爬上屋顶、院墙、大树上看。
城市的露天电影,大都是大单位自己的操场上放映,一般都能定期按时播放。那个时代这种“露天电影”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为数不多的电影,使人们也不像现在一样会有选择上的烦恼。
露天电影之所以带给一代人难忘的深刻记忆,一是因为露天电影是一种最独特的,最有趣的最宝贵的夜晚休闲方式之一。现在人们对露天电影带着乡愁般的怀念,只因缺乏,而格外感动,意义非凡。二是那时战争片、农村题材、爱国影片居多,全部是正能量传播。如《青松岭》《地道战》《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少林寺》《渡江侦察记》《庐山恋》等。电影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在一代人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刻骨铭心。三是露天电影是当年的老百姓相互交往促进感情的途径和机会,是男女青年相面、约会、交谈的有限场合。人们或三三两两相约,或几人相伴出门,一路高兴一路歌,洋溢着幸福的感觉。
现在的时代,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在过去是想也想不到。随着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多彩,现在农村已经很少会放电影了。偶尔有一次,也会是人潮涌动。放的电影,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了,但是大家还是想再体会一下“露天电影”的感觉。这就是一种情怀。
科技发达,影像技术不断进步。城市里有些地方也会放一些“露天电影”,胶片机早已退出舞台,而被小巧的投影仪取代。通过电脑控制,将影像投射到更加精致的幕布之上。
至于观众,很多人根本不是奔着影片去的,不过是一种饭后散步的消遣,放什么已不重要,感觉最重要。驻足观赏一下,享受一下清凉的小风,无意地瞅两眼屏幕,也有一种惬意在心头。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一种消遣。
“露天电影”早已成为一种时代印记了,当它偶尔出现时,还是会引起一小片情怀。体味曾经的美好回忆。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的快乐是多么的简单,那时的我们又是多么地容易满足,那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苦涩和快乐。

操场上的露天电影。

农村的露天电影现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