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时因避杨忠之讳,改云中为云内,属马邑郡。有人误以秦、汉时的云中为大同名云中之始;其实秦、汉时的云中在五原境南,距今大同四百余里。《通典》 云中条早已阐明“秦云中郡,今云中单于府是也”;又说“后魏道武自云中徙都平城”。今大同在隋唐时称云中,是由于有了云冈石窟之后,大同在云冈之中,更看明大同东西各百里之处有云东云西,可见大同名为“云中”不在秦汉之时。
唐于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平刘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复废。当时经常受突厥的侵扰,640年(贞观十四年)自今内蒙和林格尔移云州及州治定襄县于今大同。682年(高宗永淳元年)以后,其地为东突厥默啜所陷,州县俱废,移人民于朔州。730年(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改定襄县为云中县。

843年(会昌三年)唐以云、朔、应诸州为大同道,置都团练使镇领之,844年(会昌四年)升大同都团练使为大同都防御使,878(乾符五年)升大同都防御使为节度使(見新书《方镇年表》)。在新书《沙陀传》有:“迁赤心蔚州刺史、云州守捉使,庞勋乱,诏义成康承训为行营招讨使,赤心以突骑三千从承训。……勋平,进大同罩军节度使,锡氏李名国昌。”庞勋败死于869年(咸通十年),即封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显然与《方镇年表》所记不一。此时李国昌所袭是大同防御。按旧书《咸通 十三年》所叙段文楚、李国昌、卢简方数人之官职皆称大同防御使,李克用以段文楚吞没重军人衣米为由杀段文楚以后,亦只称大同防御留后(留后,官名。唐中叶以来,节度、防御如有事,其继嗣或部下用留后之名,以统辖其众)°这时大同军还未升为节度使。新书一八二简方传称大同节度纯系错误。同传中又以简方由沧州节镇调任大同节镇为“以沧州节镇、屈转大同”,可见必是由节度改为防御,才为“屈转”(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已指出)。

总之,大同之名是与沙陀李克用父子为大同防御使。为大同防御留守或大同节度使有关的。这如山西保德州,“保德”之名,也是由于宋景德年间,设置保德军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