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不知自己有毒,人不知自己有错(深度好文)
他,正是被鲁迅先生称为“舍身求法”的大唐僧人——玄奘。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些有关佛家义理的争论。
到了唐代,争论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义理混淆、互相攻讦的情况。
玄奘有志寻求准确的义理解读,统一佛教纷争,心中便产生去印度求法的想法。
他联合志同道合者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但朝廷下诏不准。
其他人都断绝了念头,只有玄奘仍不屈服。
他一方面学习梵语,一方面磨练意志,最后下决心西去求法。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5岁的玄奘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玄奘备历艰辛,九死一生,却从未考虑过回头。
这是因为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
到了印度的玄奘备受欢迎,但他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苦研佛经,直至大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
17年后,玄奘取得真经回归大唐,被唐太宗以国礼迎回长安,开启了中土佛教的新篇章。
一个真正有认知的人,不仅眼界开阔、格局远大,他们更能在遭受危难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直至峰回路转。
《菜根谭》有言:“德随量进,量由识长。”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认知。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你对问题的认知才是问题。
须知,认知是一个人格局的宽度,也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高度。

03
- 自知的人生才完美。
《吕氏春秋》有言:“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认识到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人;
而那些犯错之人的最大弊病,就在于本身不知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
自欺欺人只会故步自封,为人自知方能有所进步。
美国上将艾森豪威尔还是士兵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军官前来查岗,突然看见艾森豪威尔戴的帽子很大,大得都快把他自己的眼睛给遮住了。
于是军官便问:
“你的帽子怎么这么大呀?”
艾森豪威尔答:
“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头太小了。”
军官又问:
“头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了吗?”
艾森豪威尔接着回答说:
“我母亲教导我,一个人如果遇上点什么,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别的什么方面找问题。”
这份主动了解自己的思维让军官对他赞叹不已,也正是这份思维让其一步步成为了五星上将,最终成功登上总统宝座。
自知之人会主动反思自己的问题,并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人生态度。
《论语·子罕》有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是说,孔子杜绝了这四种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