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很多混得比较差?
这学校全英文教学,而我们之前的学校,老师是操着一口潮汕话来拼英标的,英语课80%时间讲中文。

纸面成绩不赖的他,却基本是哑巴英语,完全不知道老师叽里呱啦在说啥,连轮到他回答问题都不知道。
上课那个紧张啊!
而其他同学的口语,起码三分之一的人,在他听来,好听得像以前录音机里听到的外国人讲的!
后来听同学们讨论英文电影、讨论课外阅读材料、甚至还有出国交流啥的,他才知道还有这些玩意儿。
来这个学校前,他除了泰坦尼克号,大概再没看过其他英文电影,泰坦尼克号好像还看得中文版。
初中学校曾奖励过他一张英语学习卡,拿回家发现需要电脑才能用,但他家没电脑,就把它退回给教务主任了。

第二是某节课老师让做个PPT好像,轮流去讲个啥。
大家又插音乐又搞动画的,好像每个人都有那么多要表达的,都能游刃有余讲得声情并茂的。
别人在讲台上讲,他在讲台下掰着手指头算着轮到他的日子,特别紧张。
根本顾不上表达不表达的,因为PPT这个工具就难倒他了,根本不会用。
他也没电脑,记不清后来是去同桌家里还是去网吧弄的,终于是熬过了这一关。
我朋友这两个例子,但其实初中到高中还不明显,因为毕竟还是拼高考分数。
而中学到大学,当成绩突然不再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一个本来生活就丰富多彩、学习形式也多样化的孩子,就更容易接受这种变化。
而一个本来生活里只有分数且这个已经耗尽了他所有力气的孩子,就更容易在变化中迷茫。

2)缺少引路人
我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完全蒙着报的。只知道要报个好学校,专业的重要性我完全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