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知觉、记忆和情境
1、不依赖于情境的决策是不存在的。我们做出的决策与判断都取决于看待和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
2、知觉本质具有选择性。在做任何重大决策或判断之前,停下来想一想并问自己一些关键的问题:
- 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
- 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
- 我是否与那些与我有着不同预期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
3、自我知觉理论是从人们如何推断行为原因的角度来解释实验结果,而认知不协调理论则是从人们天生所具有的减少内部冲突或不协调状态的动机的角度来解释实验结果。
4、当人们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越有压力为这件事情继续付出。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购买商品,也适用于为了某一目标而做出的任何承诺和努力。
5、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那么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6、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变得温和一些,那么就引诱他做出这种行为。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对某种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更加强硬,那么就引诱他,但不足以使他做出这一行为。
7、事后聪明式偏差(hindsight bias):或者“我早就知道一切”效应。它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事情,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
8、在决策与判断领域,情境依赖性有四种表现方式:对比效应、初始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
- 只有当用于对比的刺激物彼此相似时,对比效应才存在。
- 初始效应:顺序靠前的特征比顺序靠后的特征对人们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一些。
- 近因效应:在一些情况下,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最先出现的信息的影响更大。
- 如果人们连续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就会出现很强的初始效应。但如果人们在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间有3分钟的间隔,就会出现近因效应。
第二部分 问题如何影响答案
1、期望效用理论的大多数公式都至少包含了以下六条原则中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