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无风不起浪。你肯定是做下“二百五”的事情,才会被别人这么说的。只是如果你自己不在乎它,任谁也奈何你不得。设若做深层次地思考,自己确实有点二百五味道,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四百多天从未间断过(前面是哲诗,后为随笔)。如果不是二百五的人,谁又能够做这样的事情呢?何为二百五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傻头傻脑的,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一种是指半瓶醋,借指“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
真正的“二百五”到底源于何处?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大约有十数八种之多。一说是源于战国时期苏秦之死;一说是源于推牌九;一说是源于民间故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有几种说法也是各有千秋。据某中学语文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是用五百两作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的银子,与“半疯”谐音,于是人们就把疯疯癫癫的人称作“二百五”。乡下流传着一个歇后语:半吊子的一半。可见是连半吊子都不如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从前有个半傻不傻的人,因为家道中落,他去街头去卖传家宝物,牌子上写“卖金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买家只给250两。他想250就250吧,于是成交。结果很多人都笑他少卖了8两金子,笨人一个,他也不在乎,后来人们就把不计利害之人称作“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曾摄制过一部《二百五小传》的电影,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抱打不评的评戏艺人,其绰号就叫“二百五”,几乎传遍全国各地。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是需要二百五精神的,知道难为之而为之,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不知道今天自己离开这个领域,是否还会再次回到随笔这个舞台上来。因为人做一件事情,都有惯性,也都有惰性,两者无时不在互相搏弈着,而惰性的气场往往是会大于惯性的。有一句俗语,叫做业精于勤而毁于惰,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勤是要用力气的,惰是连心都竖了起来,其意就是不再用心了。不用心的事情,谁又如何能做好呢?做不好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做。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论乘风破浪还是急流勇退,都是需要众人的帮扶,即使是在舞台上表演,也是需要跑龙套们的陪同和观众们吆喝的,否则也只能是一个灵魂的孤独起舞。就在这篇文章结束时,我突然又产生了一个二百五的想法:创办一个“运城人书屋”,收集运城人写的书,或其他作家写运城的书,以满足运城人以及希望了解运城文化人群们的需求。匾额请中书协会员卫老凹先生题书,并且草拟了一副对联:“读运城书莫嫌土音重,作河东文但求乡情浓。”请的是好友中书协会员仇官有书写。
回头一看,联虽拟得不怎么样,书法却是生辉,也算是以勤补拙。同时还准备建立起“冯建国文化工作室”,由市书协副主席刘鹏斌书写,以木板刻制成匾悬挂,作为河东文化交流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之所。这个打算能否成功?我不知道,也不做预测,只是默不作声向前走去,到哪里天黑在哪里歇。生来的二百五,到死都是一个二百五的,这就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每个人的路在自己脚下,只要坚持向前走,成功与否何须在意。这个人生定理,其实对谁都一样的。
(写于2017年5月,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