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该怎么做,才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呢?建议从以下五项自我养成教育开始。
第一,养成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自己最大的资产。
作者李欣频建议,在人生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也就是18岁至28岁期间,养成每天看一本书的习惯。

刚开始时,你看书的速度可能慢一点,可以先从两三天看一本书开始。
同时,把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外出等车、等人、等餐时都可以翻阅书籍。
关于选书,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读起,然后延伸阅读,读出一个自己能乐在其中的阅读脉络,并绘制阅读地图。
在绘制阅读地图时,最好搭配自己的人生蓝图来设计书单,让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地丰足。
此外,还要顾及延伸兴趣与次专长,有很多专业领域之外的书,比如艺术、美学、文学都是很好的创意来源。
千万不要小看一天一本书的影响力,一年之后,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就多了三百六十五本知识与智慧。
让阅读成为自己最大的资本,因为没有人能拿走装在头脑里的知识。
第二,学会五种观影角度,体会百样人生。
很多人可能觉得阅读不适合自己,一看书就容易犯困,但对电影非常热衷。
其实,看电影也是一门学问。
如果能学会用当主角、当对手、当摄影师、当导演、当编剧这五种观影方法,就可以从电影里学到很多人生功课,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看电影的好处是,我们可以体验百款人生、百样情绪、百种结局,而自己不会受到一点伤害,更不会因为戏里的人物死了而跟着走向生命的结局。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影训练危机意识,演练面对意外时的高度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人生只有一种版本,但透过电影,我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做出不同的抉择。
这有助于我们形成比较高远的心智境界,在人生的转折处做出正确的判断。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电影就是人生最好的模拟训练场,如果只是把看电影当作娱乐消遣,可能会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在此我为你推荐几部心灵电影:《没有青春的青春》《卡米诺》《再生门》《时间旅行的妻子》《姐姐的守护者》《本杰明·巴顿奇事》《楚门的世界》等。
第三,旅行是跳脱旧模式,改变惯性的最好方法。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写道:
“旅程是思想的促成者,运行中的飞机、船或者火车,最容易引发我们心灵内在的对话。流动的景色、陌生的环境会刺激我们思考。”
旅行会让人谦卑,让我们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天地,看到世界之大。

在陌生的地方,永远有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