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有什么
王春凤
初夏的晨风,轻轻吹过发梢,盈盈拂动,几多清爽,温馨。这样的和风,牵动一颗心,细致入微。好风襟袖知,谓之惠风。偶而猛烈,树枝摇摇头,摇出生命力,仿若一声呵斥,让人长记性。
迎着风,窗台上的朱顶红开了几朵花。几片红花瓣,像小喇叭,鲜妍至极。开过花的花梗粗壮,另一边的花梗,稍显瘦削。犹记得,春天里,它长势茂盛,我把它分盆移栽。而今,有了充足的雨水,它不急不躁,自顾自地盛开。通常,我养着普通的花,不需操心费力,家里的花花草草,似乎受了委屈,大多不怎么笑。每周回来,我尽量逗弄哄着。
湖里的荷叶开始长了,稀稀疏疏,一日日长高。温风染绿了荷叶,荷叶之间一二滴玉露,晶莹剔透。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自去年秋天后,风的目光追随着荷,看着满池残荷,等待,坚信,会与荷再次相逢。夏天还是夏天,又不是那个夏天。日常中夹杂着小琐碎,每一天似乎没什么两样,可分明又不一样,慢慢坚持着,领悟着。吹过荷叶的风,吹过我,闲时赏荷,像夏日的雨,说下就下,自由洒脱,我觉得是幸福的。
夏日的葱绿,清清朗朗,鸟儿追逐着阳光,如风一样自如,自在。看风,听风。清风吹来,白云飘荡,并不拥挤。风与云的遇见,是一种幸运。风,时有调皮,又踏实心安。而风和竹,因缘遇合,风去竹不留声,一切复归于平静。或许是一阵微风,如同王湾的“风正一帆悬”,风小,船帆直直悬挂。就算是龙卷风,深有漩涡,又何惧?谁不是迎风奔跑?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本书《西西弗的神话》,西西弗不停息地将巨石推向山顶,巨石又一成不变地滚下来。西西弗是幸福的,朝向峰顶本身足以充实人类的心灵。
天空又高又远,是夏天的天空。此刻,微风从那边吹来,风里有很多声音,自远而近,拍球声,鸣笛声,鸟儿细语呢喃。我站在楼上,从上往下看,树叶一荡一荡,明显感觉风来了。下了楼,风儿清凉清凉,吹起衣袂,吹得人心情舒畅。鸟儿好似集中在一棵树上,随着风儿摇曳,仿若在摇篮里唱着悦耳的歌,东边叫一阵,西边叫一阵,一只鸟,两只鸟,落在地上,忽而又飞到另一棵树上。
初夏的风,纯净,吹过我的记忆。时有微凉只是风。有些人,像一阵风,在记忆中,吹走焦虑,送来草木的芬芳,带来夏天的清爽。几经磨砺,总有一些尘土,就算尘土飞扬,与一阵风相拥,随风来去,脚步也稳健多了。
风柔柔的,我呼吸着香气弥漫的空气。小街巷里,嗅到一股粽香,上心头。其实,一年四季,街上吹过来的风,都有一股粽香味。逢端午,这香甜味特别浓,夹杂着清香的草药气息,一并芬芳在唐诗宋词里,还有那久远的楚辞中。风和角粽香,浓浓淡淡。我想到,二千多年前,屈原在端午这天自沉汨罗。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大多与屈原有关,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我想起,在江边,屈原与渔夫的一场对白,惊天动地。渔夫兀自唱起《沧浪歌》,仿若一位智者,尽显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情怀。渔夫是真正的打渔人?或是幻想人物,归隐人物?那么屈原的忧虑呢?是感性还是理性?他在《天问》中问天地,问自然,问人世,问自己。为何如此?这是怎样的精神和高度?风中飘来的岂止是一缕粽香,明明是浪漫诗意,芬芳理想。
夏风吹来,我的眼角也有水花溅出。一段动人心的话,或是一种关照,情不自禁,眼泪就流了出来。我去见帮扶的留守儿童。我与孩子沟通,就像山中的泉水流淌,自然而然。她上五年级,两只小手,放在课桌上,不停地互搓,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在我看来,实为掩饰一种紧张。笑容里,包含学习成绩优异的自信,有领着妹妹学习的骄傲,也有回家成了奶奶小帮手的懂事。如果不说离异的家庭,也不说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的事,更不说她患有先天性足外翻,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她是幸福的。可是,这些全发生在她身上,小小的心里有过怎样的翻江倒海?此刻,她微笑怡人,在我看来,楚楚可怜,惹人疼。她走过来,给我寄红领巾。我最终没有忍住,泪水夺眶而出,一滴,两滴……她感受到了,用手拍了拍我的左肩。有些苦,熬一熬就挺过去,这份不完美,哪能不痛苦?越长大,越自卑,这需要多少爱来抚慰?镜头一步步拉近,越来越近。我注意到了,低下头,再低下去,尽量忽略此情节,不让孩子出现在镜头里。我的眼睛,刚刚流过泪,红红的,我知道,对于生命的挚爱,又添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