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批连课本都没有的学生,从大山深处爬山涉水来到学校又重新拿起锄头走进大山去办农场、办药场、开办工厂。
山区本身土地就少,村队又从何处给学校提供开办农场的好土地。 为了完成任务,在距离学校约一公里的地方种上小麦,收割时蒿草比麦子高,学生只好在蒿草丛中找麦子。
校办农场实在不适合深山区的学校,老校长冒着被撤职风险去找上级要求变通,最后把办农场改成自建校园。全校初高中班的学生到十公里以外名叫风箱岩的地方去扛木椽子、女同学到较近一点名叫月溪沟的地方去背砖瓦,学生饥渴难耐,老师疲惫不堪。
没有资金,没有交通,建校用的沙石,学生用书包背,用肩膀扛,我们的两年高中就是这样走完了求学路。
老校长在欢送我们这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讲话的声音是沉重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知道他的七八届学生是最不幸的一届。
老校长语重心长的话至今仍在我们的耳畔响起:
“文凭不是万能的,唯有知识是万能的,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学校没有教授给你们的知识,你们走出校门后,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你们这届学生我认为是最有理想的学生,你们在逆境起步,在逆境中毕业,我相信你们在广阔的社会学校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定有所作为!最后我告戒你们,在任何时侯都不要埋怨社会,社会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公共平台,你们只有学会溶入社会,刻苦努力才有光辉灿烂的未来。你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比你们的父辈、祖父辈,已经有着天壤之别。你们已经是这方圆几百平方平公里大山中最有文化的一代人。你们从大山中带着父辈读书梦来,又带着圆父辈读书梦回到大山之中,你们是大山的儿女,你们今后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強走下去,走出一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幸福之路来。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出无愧于青山绿水哺育了自己的人生辉煌……!”
最让人终生没有忘记的是老班主任在我们离开学校的前夜,把他看好的几个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讲的那些话:
“你们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并不是说你们就永远失去了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目前教育方面出现的现象很不正常,我告戒你们这一定是暂时现象,国家恢复高考只是时间问题,走向社会一定不忘记自学,历代自学成才的大有人在。你们做好两件事,一是遵纪守法,一是加強自学,有什么问题来学校找我,我这间房门永远对我的学生敞开……。”
我们带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带着对学校和老师的眷恋,怀里揣着校长签名盖有大红印章的高中毕业证,又回到了各自的什么湾、什么梁、什么砭、什么沟……的家里。
只要有学生毕业归来,大队长、生产队长都非常高兴。他们高兴的是本大队小学的老师不需再到外地请了、高兴的是某生产队的记工员会计有了着落……。
转眼,我们都近古稀之年,教授我们知识的恩师大多仙逝,但他们的品德,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们受用终生!好多同学成了小学民办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
他们在偏远山区挣着工分,吃着从自己家里背去的粮菜,呵护着从深山中走出来虽然衣衫褴褛却机灵活泼的学生,送走一批又迎来一茬,兢兢业业的一干就是十几年。
三
一九八三年,国家出台了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政策,政策规定在农村招一批品德高尚的优秀青年到党政的基层组织进行选拔和重点培养,性质是合同制,通过考核三年后再转为正式用工。
在学校被校长、老师看好的优等生大多被选拔到基层组织中。
有个叫禹长荣的老民办教师,任教在一个叫付家坪的高山上,学生到学校路途遥远,他就主动担负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责任,利用勤工俭学的收入给学生制做印有“付家坪小学”字样的校服,学生在校免费食宿,被媒体报道后,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位受人尊敬的老师虽仙逝多年,我们都在怀念他。
我们从故乡那条小河畔走出来的这批大山的儿女们,经过一生的努力,用坚韧不拔的性格,爱岗敬业的精神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有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有的被提拔到党政领导岗位上,有自己先致富带动一方的致富带头人。 更值得骄傲的是在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中有成为将军的;(作家叶文的《军旅人》一书中有详细介绍)有带领部队守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