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的歌里唱:
长山飞雪 行过深深往往
少年桀骜 哪会怕两鬓苍苍如霜
孩子们何以不懂“少年桀骜”呢?当他们唱起这个句子时,他一定会想:这是一个未来的我的样子吗?桀骜不驯的、勇往直前的、有满身热血和梦想挥洒不完的……于是,他在这首歌里就预见了一个未来的自己。这首词一定停留在他的心上有了回声:我该不该有这样的桀骜?我会做什么样的事情?我的桀骜是生命的一种高光时刻吗?当我们面对生命的至暗时刻,如何才能从生命深处生长起这份“少年桀骜”呢?所以啊,这生命长河中无尽无涯的体验,又岂是一句“懂”或“不懂”可以为之命名或分界的?——恐怕不能。
诗(poiesis)这个词很有意思,在古希腊语里是“手工制作、生产”的意思。在策兰的诗选中,我们会读到这样的解释:
手工——那是属于手的东西。而这些手又重新只属于一个人,那是一个一次性死去的灵魂,用自己的声音和沉默寻找着一条路。只有真实的手写真实的诗。我看不出,在握手与诗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保罗策兰诗文选》,第173-174
你看,多有趣的回答——握手是诗。诗总是意味着一份主动伸出的给予,召唤另一份给予,构成共生性的交往与对话。
在岁月如歌中
与孩子们握手
亲爱的可爱的热爱的你和我啊
人间一场 如是生长
诚恳为这世界千万遍
让天上星星再不熄灭
-END-
第一教育内容团队 转载
内容来源 蓝继红影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