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太阳,干净,温暖,依稀那个下午的夕阳也透过窗户照在书桌和书柜上,很美好的样子,后来初三的时候,我再去借书就不给了,要我好好备考,耐不过我的再三恳求,依然允诺了我进图书馆。
他像一位慈祥的父亲般,在那样一个青涩和懵懂的年纪,迁就过我的一点小小爱好。
快班的门口是必经之路,那时自卑,敏感,怯懦。可终究抵挡不住对于喜欢事物的渴求。
于是每周二的借书和还书,于我来说,都是如临大敌,爬上三楼的那层楼梯,每抬一步,双脚都犹如万斤沉重,不亚于上战场,现在想来,还是几多可爱的样子。
天然不喜数学,却又似乎天然的喜好故事,于是,初一时候历史课成了我的最爱,那些远古的传说,征伐的历史,错乱的年代,吸引着我一遍遍的去读那只有梗概时事的历史课本。
也许是拜了那间小图书馆一本本课外读物的熏陶。我的成绩竟然莫名的好了那么一点,习惯了庸众的我甚至在期末考试成绩出炉的时候,意外的排到了班级前面去。
也不知不觉的,就被同学们冠以“历史王子”的称呼。这一褒奖,我记得被叫了好些年,从初中,到高中。
初二分班的时候,竟然意外的给选进了快班,那时候的欣喜是分明的。
借书以及还书,也不用显得那么拘谨和羞涩了。
接着来说路遥,后来看过他自己对当时写作《平凡的世界》的回忆。
为完成这一部大作,他足足筹备了6年之久,又用两年时间通读名家大作,各种揣摩人物性格,为了书中人物经历显得更加真实一点,还各种想办法去参观地区领导的办公室,去矿区跟挖煤工实地了解。以及找专门无人打扰的地方写作,苦思冥想开头的第一句。。。
记得很清楚,他说,写完最后一个字后,他把笔从窗户仍了出去,恶狠狠的长舒了一口气。
这部前后历时将近10年,写作时间长达三年,三本110多万字,全景式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长篇小说,无疑掏空了他。甚至引发肝病,才42岁就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