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丽江的青年男女在举行婚礼时,其中一个重要礼仪,是新郎或者他的父亲要向客人敬上一杯茶。而且,在每家都必备的两样日用铜器中,一样是铜火锅,另一个便是铜茶壶。顾彼得说:“每户人家至少得有一个铜茶壶,以便永远涨着开水,招待无数次的茶点。茶壶与俄国的式样不同,只有一个大手柄和一个没有塞子的喷嘴……无论贫富,每家必须至少有一件。铜火锅以及次要点的铜茶壶,都是纳西人生活幸福欢乐的象征。没有这些东西,社交宴会、结婚或送葬,或野餐,都是无法举行的。要是没有温暖的火锅和茶壶陪伴,在寒冷的冬天里吃饭就实在没有什么欢乐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铜茶壶与铜火锅并不是马帮运来的外地产品,而全都是由当地铜匠铺纯手工打制和手工抛光的,金含量很高,不仅精美、沉重,也相当耐用。铜器中的金则是从距离丽江有一天路程、盛产黄金的金沙江中开采来的。
让顾彼得对喝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去拜访居住在丽江的藏族喇嘛大商人,在朋友的引荐下,那天“穿过弯弯曲曲的走廊,我们被带进一个宽敞的房间,见这位伟人盘腿坐在铺有高级褥子的高台上。前面烧着盆火,一大壶镶花边铜壶装的酥油茶煨在火上。与我的预料相反,他没有站起来接见我,可是示意要我坐在他旁边的褥子上,显然不把我当作重要人物,需要讲究礼仪。如果我容易生气的话,我会当场就走出去,可那会引起场不必要的‘杯中风暴’。我总是尽力避免这不幸的意外事,即使它稍有损于我的尊严。这人极为高大强壮。他以搜查似的尖锐目光看着我。他穿一件金黄色的上衣,表示他确实是个喇嘛,而深红色的喇嘛袍裹在腰间。头发剃得光光的。他以厌烦的样子递给我一碗用新的银镶边木碗装的酥油茶,并且他自己也喝了几口。我们献上传统的哈达------白色薄纱巾------作为友好和尊敬的象征,并向他表示问候”。出乎意料的是,在边喝茶边聊了一阵天儿后,气氛变得融洽起来,大喇嘛命人拿来一壶白酒,众人立刻放下茶碗,就着牦牛干巴,喝起酒来。
类似的经历还有几次。一次,一位鲁甸阿娥卿女头领到顾彼得的住所探访。顾彼得问这个只有18岁、带着赤脚女仆及卫兵的美丽女子是否要喝茶,没想到她却皱着鼻子说“不”,对他说:“难道你没有任何比这更好的东西吗?”他闻言立刻明白了,马上拿出一坛最好的窨酒,倒给她喝,这个飞扬跋扈的女头领还非要顾彼得陪着她喝。这种酒是丽江的传统名酒,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也有人说产自清朝道光年间。它和黄酒差不多,甜甜的,与汉有同城交友的免费软件吗?族地区的“女儿红”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20度,酒色如琥珀透明,味甘醇清香,采用上乘小麦、大麦、高粱等酿造,纳西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自酿,需要存储入坛密封埋于地下,进行长时间的窖藏陈化。
可以说,在他丽江长达9年的时光里,顾彼得平常就是这样通过茶酒为媒介与当地的各族百姓深入沟通、广交朋友的。与此同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花了很大力气帮组织纳西族、白族、藏族等普通群众创办了45个毛纺、编织、家具、皮革、铁矿等合作社,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又为缺医少药的穷苦百姓免费治病赠药,从而赢得了丽江各族人民的喜爱与尊敬。
包括马帮旅行在内、多姿多彩的丽江生活让顾彼得终身难忘。在告别丽江、离开中国后,他一直对丽江无法忘怀。他动情地说:“在我动荡的人生中,我没有在任何地方欣赏过丽江那样宁静、那样幸福的生活,对我来说,那是天堂。”他这样诠释自己在丽江获得的幸福感:“我在丽江的幸福生活,不只来源于悠闲地欣赏鲜花及其香气,欣赏雪峰永远变化的光辉和连续不断的宴席,也不在于我专心工业合作社的工作,或为病人、穷人所作的服务。幸福在于平衡地对比生活的这两个方面,可是要使生活变得完美,必须相信……爱与仁慈,相信我生活在其中的简朴诚实的人们的友谊和信任。当授予我这些东西时,我最终觉得与世无争了,更为重要的是,我心地坦然了,我相信这种幸福或许是真正的天堂的预兆……天堂也许是智慧和爱以及做好工作的知识的转化物。”
(作者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