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直觉的“游泳者”
根据理论推导,球面“游泳者”的四个电机配重需要按照上图a的顺序循环变化位置。由于转动限制在水平面上,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摩擦力与重力对运动过程的影响。而调节重物的位置,其实对于整个机器人而言,就相当于变换形状。观察图a1到图a5的变化,很明显,球面“游泳者”经过一个形状变换周期,成功地推动自身在水平面上绕轴挪动了一小步。
而实验也给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理论预测的现象发生了,它是如此的违反直觉:随着机器人改变自身形状,它会以与环境相互作用无关的方式,主动在球面上运动。”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泽布·洛克林(Zeb Rocklin)说道。
没有外力参与的情况下,“游泳者”仅靠自身的形变,在4分钟内绕轴转动了肉眼可见的角度。(图片来源:原论文)
乍看之下,这的确让人不解。但这就好像在停车位里调整车辆位置,我们重复数次驶出、转向、倒回的循环,就能实现微小的侧向平移。停车过程中,我们会驶出一段距离,最终还会返回;我们会改变方向,最终也会恢复;而我们改变的侧向位置,却是无法回到初始的变化。弯曲空间的形变运动也是一样,周期性变换中看似所有参数在循环中都保持不变,但这其中存在一个变量——几何相位,它会在周期运动中累积,表现为空间上的位移。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水平方向上不存在外力驱动,但是形变引发的转动位移会导致轴承上微小的摩擦力累积起来,为机器人积攒反向动量。在停止周期性形变后,机器人会在反向动量的作用下转回初始位置。
不过太空中的宇航员倒不必担心这个问题(没有摩擦),发现身处弯曲空间后,他们首先最需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周期性“变形”方案。很遗憾,由于人类身体质量的分布相对均匀,并不像“游泳者”模型,在四肢末梢拥有配重块,这意味着我们通过伸展、收缩四肢调节转动惯量的效率会很低。
显然,人类注定无法成为太空中的“游泳健将”。但好消息是,曲率更大的弯曲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前提是身处其中的人类能承受更强的扭曲拉伸感。没错,在弯曲的空间里,我们需要克服的不再是重力,而是努力“掰弯”我们身体、使头和脚沿不同方向运动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