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足够大的操场,志愿军还拆了一座废弃的日本工厂。
所有的文体用品,都是特意回上海采购的。
从扑克牌、橄榄球,到小提琴、钢琴,应有尽有。
美国战俘天天打篮球比赛。
而志愿军老输,心里就不服气。
甚至想叫国内最强的八一队来打,不能丢了中国人的脸。
但领导表示:
胜负不重要,战俘能和军官一起打球,政治意义已经很大了。
临近圣诞,志愿军还给战俘们放假三天,加餐办活动。
考虑到他们吃不惯大米面条,还从国内运来了烤面包的机器。
让思乡情切的战俘们得到了莫大的心理安慰。
营外是炮火纷飞,尸横遍野。
而营内如避风港,温饱不愁。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战俘们的神经松弛了下来,纷纷发展起了爱好。
有不少热爱体育的战俘,向志愿军提出想办个奥运会。
这便是「战俘营里的奥运会」的由来。
棒球比赛
奥运会于 1952 年 11 月 15 日到 27 日举办。
虽然这次活动没有获得奥委会的认可,场地也只是中学操场。
但中国作为东道主,从宗旨,到章程,再到具体的比赛规则,完全按照奥林匹克宪章规定。
火炬传递、入场仪式,一个环节都不少。
各国运动员穿过用中、 朝、英文书写的「和平之路」大门,排面十足。
甚至连所有比赛所需的服装道具,都是在上海订制的。
田径、体操、拳击、球类、摔跤等 27 个项目一应俱全。
运动员是从一万多名战俘中,精心挑选出的500 人。
旁边还站着 200 人的啦啦队,气氛相当热烈。
黑人战俘约翰 · 托马斯,在 100 米短跑中以 10.6 秒内获得第一名。
而当时世界纪录为 10.3 秒。
足见战俘们的身体素质有多好。
土耳其战俘阿利夫格切,在摔跤比赛中创下 7 场连胜的记录。
韩军战俘在打仗时最擅长撤退,因此包揽了所有长跑项目的金牌。
志愿军还斥资 6 万,在国内采购了很多贵重的工艺品。
比如景泰蓝,福建漆器,杭州的丝绸阳伞等等。
作为奖品赠送给获胜者。
每个参赛运动员都得到了一份纪念品和一枚纪念章。
闭幕式上。
获得跳高比赛第一的美国战俘威林布理发表了「获奖感言」。
那是战俘们共同的心声。
为什么战争仍在继续,
人们还在失去生命?
为什么和平还不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在这里,体育比赛是那么有趣;
可是在那里,与死神的竞赛还在进行!
当然,不是所有战俘都热爱体育。
但他们都能自得其乐。
有人喜欢摄影,比如美国战俘诺尔。
作为拿过普利策奖的记者,刚到营地时,他的态度颇为傲慢。
然而没多久就「真香」了。
带着从志愿军那借来的相机,走哪拍哪儿。
拍好的照片,就偷偷发给美联社的同事。
而美联社用头版头条刊载了这些独家新闻,轰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