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些新型 " 诈骗 ",一些经典的翻车现场仍在不断上演——《八角亭谜雾》,有 " 迷雾剧场 "、电影导演、演技派三重光环加持,结果用力过猛,观众直呼剧本浪费了班底;《女心理师》,《误杀》导演柯汶利的首部长篇剧集,结果类型、技法彼此打架,有伤现实主义的初衷。
《乔家的儿女》,以为是用亲情温暖对抗时代洪流、生活打磨的治愈系,结果越看血压越高;《当家主母》,用令人联想到《少年天子》中深宫百合名场面的剧照挑起观众兴趣,正片起手还是打小三扇巴掌。
从产业角度来说,剧集永远供过于求,当下又娱乐选择众多、热点翻篇极快。一部作品,不说像《甄嬛传》一样十年长青了,从预热到播出想要在观众心中留有姓名都并不容易。
然而,率先卷起来的是概念、包装、找补 …… 甚至粉圈也一起努力,对内容质量影响更大的剧本、拍摄、制作等环节却并没有一起卷。懈怠的懈怠,傲慢的傲慢,以至于出现一次又一次预期与成片差距极大的情况。" 骗 " 还不够,得用 " 诈骗 " 才能形容观众心中的郁闷。
与 " 诈骗 " 剧们相反的是《御赐小仵作》《我的巴比伦恋人》《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这样的冷门黑马,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大力宣传,观众在低期待甚至零期待的情况下发现它会大感惊喜,从而打出高分、奔走相告。
不过对于这些 " 黑马 ",当后来的观众抱着 "8 分剧 " 的预期去看时,也会感到一定的落差。比方说《小仵作》的演员毕竟是新人,会有一些青涩之处。或者《巴比伦》在中后期并没能像前期一样密集输出笑点与金句,还因删减导致主线副线的比重失衡,品质、影响力最终都差了一口气。
所以说,抛开正片拉胯的因素,如今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也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情况。当人们习惯于从碎片化的图文、短视频中汲取信息,传播效果最好的必然是最极致的高光与嘲点,或者符合这种瞬间氛围美学的东西,哪怕那难以代表正片、全貌。
想要与之对抗,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不难,自己看正片就完了。《星辰大海》告诉我们,如果剧情真的抓人到那种程度(哪怕是狗血),多艰难的起点,观众都能给你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