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女孩的父母已离婚,为了挽回父母的注意,女孩选择了一次一次的自我伤害,来挽回破碎而冰冷的家庭。
青春期校园霸凌,和病态的原生家庭,是这部剧里的第一道伤疤。
在另一起案件中,30 岁的单亲家庭女儿蒋静,宛若长大的女孩。
她患有神经性贪食症,又有严重的外貌焦虑。反复的暴食之下就是自残般的催吐。
暴食症的人群里,身体都有一个填不满的牢笼,她们用对食物的病态索取,来挣脱内心的惊恐。
蒋静的母亲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单亲妈妈,失败的婚姻让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对女儿的控制上:
" 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
你必须优秀,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哪怕十指弹钢琴弹得鲜血淋漓,也要完美,也要看母亲脸色得到审判。
病态的母亲,亲手为女儿修出了病态的坟墓。
剧中处处都是伤疤。
" 世界卫生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 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 70 万人死于自杀,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 自杀发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关系、婚姻纠纷、人际不和,以及精神障碍等问题 ……"
街边卖力表演的小丑,转手被熊孩子抹了一脸冰激凌——你看不到他脸谱下的绝望;
患产后抑郁的妈妈,身后是哇哇大哭的孩子和摔门而出的丈夫——那小小一扇窗你看不到她身体里的精疲力竭,她正第 99 次想着一跃而下。
第 100 次呢?
冲到电台门口找人的女孩,看上去疯疯颠颠,她在找一个男人,一个她幻想中深爱无比的陌生人——严重的幻想症和偏执症,在她身后像一团张开大嘴的阴霾。
你我皆路人,藏匿人间,各有各的春秋。
她姐看见的不是剧,而是一个个现实中的缩影。
杨紫扮演的心理师,还在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懂拒绝的男孩,被职场性侵的女孩李薇 ……
这个世界在逐渐褪去它的伪装,所有擦肩而过的伤疤,都清晰可见。
《女心理师》题材的出现,正是对当代人心理群像的最好聚焦。
有关心理 " 罪 ",她姐已经听够谎言了。
心理,不是罪
" 谁叫你这么下贱,离了男人你活不了。"
" 都是你想太多,别人不都在忍。"
" 你就是个怪物!"
总有这样的声音充斥,他们带着或善或恶的愚昧,为你贴上矫情或者异类的标签。
《女心理师》里被网暴的不完美受害人李薇
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恰恰是因为我们文化里对它习惯性的忽视与抗拒。
我们不肯承认在这个温饱已基本满足的今天,信息空前饱和之下,人的内心可以多么失衡与混乱。
高速奔驰的时代,把七情六欲远远丢下。科技可以让生活加速,却无法让心灵也戴上盔甲。
变动不安的生活方式,带来日星月异的机遇,也必然会带来焦虑和孤独。
在《女心理师》之前,多少人知道有自杀干预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