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最棒的一点,是它揭开了一个隐晦行业的神秘面纱,也重新聚焦了心理师这一特殊群体。
千万不要神话心理治疗,救助与被救助,都应该是一件平常事。
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良莠不齐的荆棘中。
《女心理师》的出现,将专业的心理疗愈,重现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
人文关怀,正从科技与工业的激流中蔓延,来注视那些破碎的被搁浅的人心。
心理咨询师对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皆有严格要求,即要求正规和专业,也需要终身的学习和系统性的进步。
心理咨询行业,需要规范,也需要信心。
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正确看待,不让借机敛财者,来败坏这个行业的医学性。
让那些泥泞在现实迷雾中的人们,相信自己能得到专业的帮助;
让绝望的鹿道森们,不要至死都没有最后一通电话可打。
心理学家有这么一句话:
" 宁可拯救太多生命,也好过让太多人离世。"
自杀的权利可以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自由:不应有人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活。
普林尼曾说:" 活在我们尘世的所有悲苦中,能够自行求死是上帝给人类的最好礼物。"
如果有一天你选择离开。
我不怪你。
但我依旧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下你。
我知道数据显示大量大量的人其实都很高兴自己被从自杀边缘拉回来," 我希望有人来救我"。
因为如果死亡不值得骄傲,那是因为它总是被漠视。
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
无论 " 我 " 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爱人、是路过一个卖鸡蛋灌饼的大叔;还是冬天未看完的雪、楼下总是人满为患的烧烤店。
你给我一个机会,好吗?
我就是你,让我留下你。
中学政治课上,经济学第一节课,曾说过这么一个道理:"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人生值得你留恋的事那么多,不管遭受了多大的打击,你总能从别的篮子里,找到其他完好的鸡蛋。
也许这就是我们还在坚持的意义。
我们很难真的界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临界点,就像我们很难准确认知,我有病还是我在矫情。
管它的呢?
就当聊聊天,就当看部剧,就当爱自己。
这人生,除了你都是配角。
监制 - 她姐
作者 - 三莓
微博 - @她刊 iii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