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圈的力量,成为了背后的关键逻辑。这些流量明星背后的粉丝,会以应援的心态去消费。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营销打法。" 该人士直言,正因为饭圈原有的主流平台被大力整治,电商侧的 " 榜单 " 才被饭圈加倍重视。
一个被多位业内人士提到的关键细节是,2021 年在消费赛道,很多品牌已经开始基于这种思路重新匹配代言人或者合作艺人的资源了。在今年 10 月,有一位专注于消费品广告营销的资深人士告诉虎嗅,一些品牌甚至开始寻求与 " 粉头 " 直接实现对接。
某种意义上,这成为了坍塌的 " 饭圈江湖 " 遗存力量的一次转移:手握粉丝群的粉头,开始成为部分消费类品牌的座上宾。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腰部粉头告诉虎嗅,在饭圈整治政策出台后,她对自己前途感到悲观,甚至一度想回老家考公务员。结果一个多月后,她竟然被四家品牌邀请去洽谈合作,让她略感吃惊的是,过去几年她们这些粉头往往是粉丝周边代工厂、片方、音乐团队的座上宾,而如今她甚至成为服装、美妆乃至消费电子品的贵客。
一位投资人对此现象给出了自己的态度,"2021 年,消费赛道都在为转化效果差而发愁。而粉丝的转化力远远超过直播、平台种草。而电商侧的榜单,又恰好满足了部分饭圈文化的打榜诉求,于是整个新的逻辑链条出现了。"
在某饭圈文化论坛上,围绕王一博代言某产品的销量,粉丝和 Anti(反对者,也包括了部分竞争态势艺人粉丝)展开了上千条 " 辩论 "。甚至为了证明带货力,一些学历颇高的粉丝已经开始把 ROI、库存周转天数、动销等概念和数据引入 " 辩论 "。
值得玩味的是,流量明星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正在以这种形式成为品牌、粉头、营销公司、电商平台的 " 棋子 "。在部分相关的会议上,艺人的名字会像 " 工具 " 一般被提及,甚至被视为有着明确 " 热度周期 " 的工具。
曾有一零食品牌负责人在交流时直言,品牌方看重顶流艺人,重点是其背后的人群。从长远看,品牌渴望的是把艺人的粉丝,转化为自己品牌的私域流量;从短期看,就是要冲一波 " 官宣代言人 " 后的消费热潮。" 但我负责地告诉你,大部分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大家看重的就是短期目标。残酷地说,品牌想把流量艺人背后的粉丝价值压榨到极限,但能怎么办?这就是生意。"
" 自救者 " 王一博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某事件发生后,王一博本人的态度影响了最终走向。
" 当时,作为公司层想再观望一下态势,但王一博本人坚决地要终止合作,甚至提出自掏腰包承担损失。" 该人士告诉虎嗅,在事件发生后,王一博和其 " 核心铁粉 " 成为了最坚决 " 断绝相关合作 " 的人。这位人士直言,在这个瞬间 " 最关心王一博本人利益的是他自己和爱他的粉丝,对其他各方而言,此时此刻王一博更像是硕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甚至有另外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 流量偶像身处残酷的丛林,他们可能随时被舍弃,面对更大的利益局,流量艺人太渺小了。" 这位人士以日韩市场为例,在韩国和日本,偶像处于产业链较低的位置,而其核心原因是:流量系偶像高度依赖粉丝群,但在培养流量系偶像及其粉丝体量过程中,经济公司往往需要持续投入资源。
"本质问题是作品。偶像想摆脱这种局面,唯一的出路是作品。" 这位人士直言,在中国市场,这种能够帮助流量偶像破局的作品,绝非 " 音乐 ",而是综艺、电视剧甚至电影。
从王一博早期的崛起之路,已经能看出这种痕迹。
据熟悉王一博的艺人经济圈 " 老炮儿 " 透露,《天天向上》是王一博崛起之路的第一个关键密码。通过 " 周期性综艺 " 王一博有了一个持续和公域流量接触的窗口,而这被视为王一博持续获流的关键。
" 如果我们把王一博视为一个品牌或者产品,通过《天天向上》,王一博一直在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公域投放,那段时间是公域流量红利尚存的周期,通过公域流量,依然可以有效获客并拉新。" 一位新消费领域分析师指出,王一博在早期通过一些现场、见面会、作品,已经获得了 " 种子用户 ",而《天天向上》让他获得了公域流量窗口,在这里王一博完成了自己的 " 用户基数扩展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