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似乎对 " 女性化 " 角色情有独钟,这是他认为的挑战。相传当初陈凯歌拿着《霸王别姬》的剧本找到姜文,想让他演段小楼。
但姜文看完剧本,却表示想演程蝶衣。他说,书里也没说虞姬不能长我这样啊?
陈凯歌拒绝了。
编剧史航评价他:" 姜文表面线条很粗、很霸气,实际上是很骚很细的。"
初出茅庐,姜文合作的个顶个是殿堂级导演,演的角色个顶个精彩复杂。
一个演员对复杂角色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和理解力。
今天我们常常认为,20 多岁的年轻演员,演不了太厚重的角色。没活明白,自然演不明白。
但是姜文,好像没有年轻过。
他的头脑和他的脸一样早熟,20 岁的年龄,30 岁的脸,40 岁的头脑。无愧于谢晋导演说他是 " 五分中的五分,中央戏剧学院最优秀的学生 "。
还不到 30 岁,就把演员这条道走明白了,姜文就算是信步溜达,也会溜达到一条景更美的路上去。
据他自己说,他当导演,大部分是因为别人的暗示和鼓励。
早在《芙蓉镇》剧组,这个 20 出头的愣头青小伙,就敢给大导演谢晋提意见,说他的本子不好。
谢晋告诉他,不好谁都会说,你弄一更好的,我就按你的来。
姜文来劲了,真按自己的想法改了几场戏,还得到了导演的肯定。
姜文和谢晋
在《红高粱》剧组,他和张艺谋从头吵到尾。
他常改剧本,不按要求随意即兴发挥,甚至拍摄别人的戏份,姜文也会喊上几句 " 咔 ",接着和张艺谋吵角色演绎,故事剧情。
张艺谋头疼不已。
拍《大太监李莲英》导演田壮壮则直接跟他说:" 下回你导戏,我来给你演。"
1991 年,王朔把自己刚发表的小说《动物凶猛》扔给姜文,姜文很快决定要自己拍电影。
对于 " 文革 " 年代,他的表达欲早已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
一开始,他想邀王朔改剧本,王朔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要是跟这人纠缠起来," 少说半年你就别想干别的。"
于是,29 岁的姜文关掉 BP 机,把自己关在一间 6 平米的屋子里,把 6 万字的小说改成了 9 万字的剧本。
后来,王朔真的给姜文写了《一步之遥》的剧本。王朔、廖一梅、阎云飞等 9 个编剧圈响当当的名字被姜文叫到一起。
王朔构建起剧本的框架,每个编剧一遍遍添加内容。廖一梅形容剧本创作氛围非常好," 大家以参加趴体的心情度过,非常快乐,吃导演的东西喝导演的酒,还配有健身教练。"
最终 9 个人折腾出 10 个剧本的体量。原因是,每次剧本交给姜文,姜文都是盛赞:" 简直太棒了,没人能比你们写得更棒,只有你们自己能写出更棒的,再来一稿吧。"
1994 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处女作一炮而红,在国内外拿了一圈奖,而且票房大赚。并捧红了 18 岁的夏雨,和 23 岁的宁静。
7 年后,他自导自演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
这部片子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但是因为未经审查拿去国外参赛,姜文收到了 " 禁拍五年 " 的行政处罚。
此时,仅有两部电影作品的姜文,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殿堂级导演。
那时他只有 37 岁。
五年解封后,姜文带来了万众期待的第三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这部电影让他踢到了一块叫 " 观众 " 的铁板。因为电影采用了环形叙事的结构,不同于国内观众熟悉的线性叙事,且大量运用意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电影上映后,立刻面临大面积 " 看不懂 " 的质疑。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姜文拍电影,不是为了让别人夸他。已经试验成功的路子,他会丢掉,再去尝试一条新路。
按他自己的说法,电影拍好了,扔给观众,他就开始做火力侦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