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姜文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鸣惊人,国内资本全找上门来。
但他后来的片子太能烧钱,有的被禁,有的惨赔,把投资方坑坏了,被各大资本纷纷"抛弃"。
华谊签了冯小刚,没签姜文。有次王中军接受采访,对方问他原因,他委婉地说:
"导演要成功,除了会拍好电影还要看运气。比如平台,比如合作者、档期和宣传。放在今天,姜文不可能再毫无计划地超支,或者冒失地和体制较劲,因为制片商不会允许他这么做。"
但姜文仍旧很"横",窦文涛问他钱收不回来怎么办,姜文说:"你们投我,我还得选,看你靠不靠谱。"
窦文涛自我理解了一下,笑着补充道:"你还不配亏呢!你还不配跟我亏!"
姜文本名姜小军,1963年出生在唐山一个干部家庭,爸爸参加过抗美援朝,妈妈在小学教音乐。
姜文从小淘气,经常背着大人干坏事。弟弟姜武也喜欢搞恶作剧,但他"蔫儿淘",装得像个好孩子,把坏事嫁祸给哥哥,为此姜文没少挨揍。后来姥爷给他改名姜文,想让他文静一点。
姜文姥爷是建国后改造过的。早年国民党败退突击发展党员,姥爷稀里糊涂就成了国民党,因为家庭成分的缘故,姜文小时候没少受欺负。
虽然成分不好,但家里从没谁垂头丧气,一家子都很开朗,整天嘻嘻哈哈笑声不断。姜文朋友一听他笑就说,你家怎么像是少数民族。
小时候农村没有电,每天天一黑就得点油灯。大人们吃过饭都坐成一圈,围着讲故事。他们经常说的有鬼故事、黄色故事,还有日本鬼子故事,小姜文最喜欢听日本鬼子的故事,觉得既恐怖又好玩。他印象最深的是鬼子砍头,头砍掉之后会落在裤裆附近。
除了听故事,姜文还常常跟着爸妈去看电影,有《红灯记》《兵临城下》,还有《珍宝岛的故事》。后来父亲驻守贵州,全家都离开了唐山。
在贵阳,有次他看见部队放映员对着墙放片子,发现原理挺简单的,回家就猫在蚊帐里,用小人和手电筒编打仗的故事。那段时间姜文特别痴迷电影,每天跟人讲话都用电影台词。
图源:新快网(姜文 左一)
十岁那年,姜文跟随家人搬去北京,住在内务府街11号院,成了大院子弟。他在北京认识了英若诚的儿子英达,两人成了好哥们儿。
姜文长得高、瘦,像个愣头青,英达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马猴",两人没事就勾肩搭背在大街上晃荡。那时北京流行"拍婆子",姜文没兴趣,他喜欢的是爬高,整天爬到屋顶、高塔上去望远方。
他们在屋顶上抽烟、喝酒、唱苏联歌,就像马小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样。要是几天没见英达,姜文妈妈就问: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那时两人在北京72中念书,姜文有表演天赋,老趁着没人的时候跑去打电话捉弄人。他模仿赵丹给演员马精武打,说:"小马你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还模仿英若诚的声音,英达没少喊他爸爸。
每次对方摸不着头脑开始骂他,他就特别开心。
高考那年,英达考了北大,姜文却落榜了。英达倒是仗义,凭着他爹是人艺老戏骨,撺掇姜文去当演员。姜文恶补一番,考上了中戏。
1981年,姜文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跟吕丽萍、丛珊成了同学。姜文是班里年纪最小的,成绩却最好。
报考中戏时,姜文考了两次。一开始他去报名,形体老师一看就把他刷下去了:怎么看也不像不到十八岁的样子。马未都也回忆说,第一次看到姜文,心里一阵暗讽,中戏还有长这样的?
但姜文有才,第二次他朗诵了契科夫的《变色龙》,情绪饱满,声音激昂,把老师震撼住了。
1984年,姜文中戏毕业,电视剧《末代皇帝》来找他演溥仪。姜文签了协议很高兴,天天在家等着拍《末代皇帝》,结果主角换成了陈道明。
姜文气不过,去找剧组理论,对方告诉他他的长相不讨喜,姜文说,但我长得像啊。对方说,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讨观众喜欢。
1987年末,姜文终于在《末代皇后》里演上了溥仪。他白天在图书馆查资料,晚上拉着弟弟聊溥仪聊到半夜。姜武受不了他,说:我简直没法跟你一块睡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