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找个大银幕和观众席之间的位置一坐,一边看电影,一边瞄观众。观众们为他的片子吵,有画图的,有写文章的,有打架的,所有人都使出吃奶的劲儿,想评论出几条道道来。姜文看着,挺乐。
他把一些片子比作方便面。都知道方便面有市场,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但是总有人不愿意生产方便面,想弄点复杂的手工食品。
他又常常把拍电影比作酿酒。能喝高度酒的是少数,他可以掺点水,把度数降低,但是这么一来,喜欢喝高度酒的人不愿意了,而这些人往往是高手,会用精彩的文字来攻击他。
有时候,他也会说出些不那么委婉的话来,譬如:" 啊?就这就看不懂了?"
一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姜文接受记者采访,对方问他,想要通过影片表达什么?
姜文说,我要冷静,不能怼你。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2007 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太阳照常升起》败给了李安的《色 · 戒》。
当初,《色 · 戒》找过姜文去导,他拒绝了,理由是,他认为 " 落后就要挨打这件事,需要严肃思考,而不是一个文艺腔的东西(去表现)。"
姜文填了一首《念奴娇》,来回应这次落败。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是他给自己的警醒。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这更像是姜文的艺术历史观。
他曾经说,不能拍坏电影,早晚会被清算。他在意的是,最后清算的时候,有几个东西留在台面上,几个东西被扫到桌子底下去。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姜文产量很低,却部部经典。
《太阳照常升起》之后,他又拍了 " 民国三部曲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除了《一步之遥》口碑欠佳,其他两部都算得上双丰收。
《让子弹飞》里,有一段经典台词。
姜文拿出手枪问:" 凭这个能不能挣钱?"
葛优答:" 能,山里。"
姜文拿出惊堂木问:" 凭这个能不能挣钱?"
葛优答:" 能,跪着。"
姜文把手枪和惊堂木拍在一起,问:" 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人们为了方便定义,给电影制造了很多标签,商业片、文艺片,看起来泾渭分明。人们又常常以为,摆在电影导演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拍票房至上的商业片,要么拍曲高和寡的艺术片。
而姜文偏偏要问,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片段
姜文的人很难定义,他说自己什么都是,唯独不是一个低俗的人。
拍《太阳照常升起》时,英皇老板杨受成投资,赔了钱。等到拍《让子弹飞》时,杨受成把钱赚了回来,他想给姜文发个红包,表示感谢。
姜文拒绝了," 没人给我过红包,我也不想要别人的红包 …… 如果咱这事非得说高兴一把,不表示不合适的话,今儿我给您发 800 万红包。"
果然姜文掏钱给了杨受成 800 万," 这多高兴啊!" 他说。
杨受成 姜文
姜文的电影也很难定义,既不是商业片,也不是艺术片。
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艺术片,你无法忽略它在电影票三四块钱一张的年代,创造了 5000 万的票房奇迹。说《让子弹飞》是商业片,你又无法忽略它的艺术性,以及能引发无数 " 过度解读 " 的深刻感。
就如同姜文不属于第五代,也不属于第六代,在电影史上,他是单独的,是异军突起。
事实上,标榜的商业片不一定挣钱,标榜的艺术片不一定是好电影。
当人们试图弄清楚姜文拍一部成一部的秘诀是什么,他只说两个字:来劲。这两个字是他对电影最重要的审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