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串是一个极佳的故事载体,不像品牌餐厅里那么讲究和体面,在烧烤摊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大声聊天、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热气腾腾之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人生一串》第三季
食物是人情味的存储介质,人情味是食物的抒发升华。
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既保持美食节目的本质,又不滥于煽情,是主创团队从第一季纠结至第三季的问题。
▲《人生一串》的烧烤和人物分配非常自然
他们总结出的经验是:
其一,尽量讲和食物有关的故事,比如烧烤的经历,为提升烧烤技艺付出的努力等;
其二,尽量讲得有趣,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抓在手里。
" 其实,有时候是故事讲得太乏味了,观众看不下去了,所以觉得故事太多,比例不对。" 陈英杰分析,如果导演驾驭得好,将美食与人情充分糅合,二者孰轻孰重、比例如何,没那么重要。
▲《人生一串》中也会出现很多让观众感到共情的故事
" 就像烧烤一样。" 他比喻,有的地方吃小串,肉少调料多,人们吃的是料的滋味,有的地方吃大串,大块的肉,调料放的少,人们吃的是肉本身的鲜味。"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你都觉得好吃,这是最重要的。"
▲《人生一串》里的小串都格外吸引人
王海龙认为,《人生一串》在一众美食节目之中成功破圈的优势正在于," 我们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物饱满度和故事感染力更足一些 "。
在平凡的人们身上,提炼出有意思的、有价值的高光时刻,让观众看见真实生活之中的趣与美,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创作信念。
▲《人生一串》第二季结尾
" 我们的导演们去拍摄时,通常都会和老板成为好朋友。大家注入了浓厚的感情在作品里。" 王海龙说。
正是这样的姿态与温度,让观众们不仅看到美食,也看到人,看到烧烤摊老板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于是,人们去打卡美食,都想去和老板聊上两句,拍张合影。通过纪录片十几分钟的讲述,观众们仿佛也和老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他们亲切无比。
每当一集的进度条行至末端,弹幕上总会飘过同一短语,密密麻麻地铺满整屏:" 多谢款待。"
▲《人生一串》第三季甚至有了专门的 " 多谢款待 " 表情字幕
美食也好,人情也好,都令人大饱眼福,多谢款待。
作者 | 姚远
编辑 | 季洁
排版 | 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