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类型的剧,已经不够看了和商业模式的缓慢探索相比,剧集类型的创新转向更快、成本更低。类型叠加是创新的有效形式,其中表现突出的是甜宠剧。在观众开始对 " 撒糖 " 审美疲劳时,甜宠剧适时转向,开始探索类型融合和创新。《你是我的荣耀》融入了航天和游戏内容,《御赐小仵作》是甜宠 + 悬疑。另外,甜宠剧开始玩起了高概念设定,《变成你的那一天》《我的巴比伦恋人》《司藤》都在故事设定上加入了高概念。2022 年,剧集内容的创新仍在持续。在主旋律领域,今年将有更多书写角度。新的国产剧类型也将在今年出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三体》改编的剧集,拉高了观众对国产科幻剧的期待;开心麻花推出 " 记录式喜剧 "《可不可以不结婚》;明天将上映的《开端》则采用了 " 无限流 " 这一网络文学的新兴形式。
就像《隐秘的角落》带动了整个行业对悬疑题材的关注度一样,新的或小众的剧集题材需要一部足够 " 能打 " 的作品,才能叩开市场的大门,进而为剧集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 鲶鱼 " 与 " 鱿鱼 "3 个月后,在 Netflix 播出、韩国生产的网剧《鱿鱼游戏》再次走红社交媒体,其豆瓣 " 看过 " 人数至今已超过 41 万,比腾讯视频全年表现最好的《扫黑风暴》还多出 7 万有余。
近些年来,《东城梦魇》《鱿鱼游戏》乃至更多海外短剧集的走红,离不开 Netflix 和 HBO 这样的流媒体平台对剧集规则的改造。2013 年《纸牌屋》是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此后欧美市场的电影人才纷纷涌入剧集创作,流媒体也在用更为灵活的数据反向支撑内容的创作。回看 2021 年的国产剧,缺少《鱿鱼游戏》这样的作品带来的刺激,并没有太多优秀文化产品完成新一轮迭代。类型化、短篇幅、提高单集成本、电影质感 …… 这些都曾是流媒体平台带来的良性改变。但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流量逻辑、IP 逻辑和数据经验主义的桎梏。在网剧元年过去 6 年后,国内流媒体平台已经很难对现有剧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了。国内制作方并不会放过海外作品走红带来的启发。去年 7 月播出的《突如其来的假期》曾被部分网友说气质像《伦敦生活》,编剧在采访时也并不讳言英美女性剧对她的启发。《八角亭谜雾》主创也会提及《小镇疑云》和《黑镜》等强风格短剧对他们的影响。海外作品在国内市场走红后,平台也会考虑针对观众的偏好产出内容。比如近年来多数有年代背景的青春剧,都会被网友找出与《请回答 1988》重合的点;极致狗血的《顶楼》也会让一些头部制片方开始思考,是不是有可能如法炮制。1 月 4 日在优酷播出的港剧也被部分网友认为像极了 "TVB 版顶楼 "。我们缺少一条 " 国产鲶鱼 "。在 2021 年绝大多数内容的身上,都能窥见过往作品的身影,并不具备创新的指向。小成本高口碑的《爱很美味》似乎就是目前创作现状的缩影:三年前主创带着剧本找到平台,平台却以剧本不够 " 甜 "、爱情悬浮、情节平淡,大数据算不出成功的潜质而拒绝了。一直到 2020 年《三十而已》走红后,这个设置了 3 位 "30+ 女性 " 的剧本才被寻回。偌大市场,静候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