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真事。
印度某监狱门外,家属正探头张望着。
等待迎接他们的儿子 / 丈夫 / 父亲回家。
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值得庆祝的日子,转眼却是新的噩梦的开始。
刑满即将释放的罪犯,被命令站一边。
镜头另一边,狱长和各处警局派来的代表正在谈判。
谈什么?
卖人,卖给谁,怎么卖。
有人至少要买六个,别家的代表一听全急眼了。
家家都有很多需要替罪羊的案子,家家结案压力都不小。
最后。
狱长以 " 法律又没规定一人只能顶一个案子 " 的离天大谱之谈,结束了焦灼的谈判。
现场一手交钱,一手交 " 货 "。
以为即将和家人团聚的罪犯们,刚踏出监狱一步,就成了印度警察内部交易的商品。
被送往下一个监狱,继续暗无天日的囚禁。
以上把绝望赤裸摊在你面前的场景,出自印度片《杰伊 · 比姆》。
# 两亿个 " 被消失 " 的印度人#
早该走出印度社会的层层遮羞布,被世人看见。
影片俩月前上线流媒体时,还只在本国吃香。
直到名列 IMDb"Top 250" 才真正出圈,红出了印度。
赶超《哈尔的移动城堡》
注意,是 "Top 250"。
不是 IMDb 耐不住印度人为自家片子打 call 的激情,特设的专区排行榜 "Top Rated Indian Movies"。
你可能会猜,莫非这次出圈是刷出来的?看过片后肉叔却觉得:
如果是,终于刷对了一次。
改编自真人真事,一起昭雪的冤案。
相较冤案的主角拉贾而言,被送去当替罪羊还算幸运的。
他被警察活活打死。
悲剧发生前,拉贾只是村落里一名普通的劳工。
靠捕蛇、砌砖为生,靠吃田鼠饱腹。
他为有钱人砌砖筑墙。
自己却只有一间在地图上找不到标记、一下雨就塌的草屋。
以及,永远用不上的 " 第一块砖 "。
这将是我们自己砖房的第一块砖
尽管日子艰苦,拉贾和妻子始终对世界抱持善意。
捕到幼年田鼠,不吃,放生;
到村落主席家捕蛇,捡到戒指,也会主动归还主人。
他们对外释放的善意,却丝毫不能撼动社会对他们的敌意。
村落主席家失窃,曾去捕蛇的拉贾,第一时间被确定为罪犯。
注意,不是嫌疑人,是罪犯。
凭什么?
一个典型的强盗逻辑:他这样的穷人不是小偷,谁还会是小偷?
未定罪前,当地警察就来了一出结果前置的 " 查案 "。
证据不足,把拉贾全家拘留,当盗窃团伙对待。
不分男女,全监禁在同一个房间。
对小孩、孕妇、老人,和普通人无差别对待,统统暴力盘问。
这种 " 平等 " 无比的讽刺,是印度社会对他们单方面的消声——
你们不配为人。
接下来的事估计你也猜到了。
警察对拉贾刑讯逼供,把拉贾活活打死。
再做伪证、收买村民做目击者。
把拉贾的死因改写成越狱后被害,或其他别的。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带着 " 罪犯 " 的标签,从世界上消失。
无人问津。
民众对残暴默许;
印度掌权者还以民主的名义,偷换概念将暴力正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