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看得出他的心意。
但肖华的父母忧心忡忡,十分反对。
为什么?
因为张艺谋的外公是地主,家庭 " 出身 " 不好,他们怕肖华跟着受委屈。
可陷入爱情的女孩,哪听得进去。
肖华义无反顾地和张艺谋在一起了。
结婚后很快有了一个女儿,末末。
张艺谋爱上摄影。
肖华便倾尽全力托举他。
从相识的大学生、老师手里借来珍贵的摄影书籍杂志,供他学习;
一起省吃俭用两年,为他买了一部海鸥牌相机;
北影招生,她和姐夫四处奔走求人,替他争取到入学机会;
在家照顾好父母女儿,竭力省下钱寄给他,让他放心求学拍戏 ……
可以说,没有肖华,不会有如今的大导演张艺谋。
或者发展不会这么顺利。
但张艺谋是如何报答她的呢?
自己凭风高飞,却处心积虑想拗断她的翅膀。
张艺谋的婚恋思维是旧式的。
爱人也是自上而下,有着令人窒息的大男子主义。
" 我需要的是温顺的妻子,安逸的家庭。"
妻子当贤妻良母就可以了。
想进修?
那可不行。
当时上大学的机会非常难得。
肖华考试名列前茅,获得了一个推荐名额。
但张艺谋一听就耷拉下脸:
" 三年后我们的关系肯定就完了,你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由不得你不变 ……"
就这么掐灭了这个火苗。
后来张艺谋到北京读书,肖华又遇上一个机会。
厂里的职工子弟学校缺老师,有人推荐了她。
张艺谋又来信,居高临下地指责她 " 被眼前利益迷住了双眼 "。
肖华又震惊又委屈。
最后她没听从。
硬是坚持复习考试,成功当上了英语教师。
几年后,肖华调到了西影厂图书馆。
厂里有成人高考补习班,她跃跃欲试。
但张艺谋劈头盖脸就质问:
" 你去上学,那末末怎么办?"
" 让我妈带?哪有时间。雇保姆?哪来的钱,再说你能放心?"
肖华气得浑身战栗。
她在当时也是一个知识女性,凭什么就只能在家看孩子?
张艺谋不理解她的痛苦。
在他看来,不管女人读了多少书,结婚了就该安分相夫教子,将一切奉献给家庭。
就像多年后的陈婷一样。
但肖华不是陈婷。
她的世界里除了丈夫女儿,还有自己。
她再次不顾反对,咬牙拖着孩子复习成人高考。
这下张艺谋害怕了。
他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个女人很有想法,不好掌控。
与此同时,肖华也察觉他越来越冷淡。
发现意外怀孕后,需要做人流。
张艺谋第一反应是不耐烦:
" 你自己一个人去做手术行不行?"
肖华惊愕道:" 那怎么行,我心里慌,你必须陪我去。"
他去倒是去了。
但手术第二天就满不在乎地飞去了山西。
干嘛呢?选演员。
肖华委屈得直掉泪。
作为丈夫,妻子最脆弱的时候,他竟表现得事不关己,没有一丝心疼内疚。
后来,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