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同在棉纺厂工作的肖华想考大学,男友张艺谋不愿意:
"你为什么要去考大学?到那时我们的关系肯定完了。"
肖华愤愤地说:"简直是胡说,我根本不是那种人。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一定会很高兴。"
肖华生气,但看到张艺谋对自己的爱很感动,一年后领导推荐她去念书,肖华拒绝了。
1978年,张艺谋通过肖华姐夫的推荐来北京电影学院念书,两人四年后结婚。之后张艺谋开始腾飞,成了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
1987年10月,肖华在给张艺谋洗衣服时发现了巩俐的信。
"我的眼睛还很疼,是小杨到学校打了我……我认为人要活的自在,要勇敢地去追求幸福、爱情……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赖在我怀里的样子可爱极了!"
几天后,肖华收到巩俐男友小杨的电话,对方告诉她:
"我见过张艺谋了,他说,我和我爱人的结合是农村插队时的误会。"
1992年,跟张艺谋离婚4年的肖华写了本自传《往事悠悠》,开篇就写:
"我从没有生过写书的念头,但现在却拿起了笔,追寻我逝去的从前……"
1951年肖华在西安出生,爸妈祖籍北京,两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肖华四岁被送到北京姥姥家,跟着姥姥长大。
姥姥家住西城旧鼓楼大街后马厂,家里院子有二百多平米大,种了枣树、桃树,还搭了葡萄架。
夏天晚上家人在院子里纳凉,肖华总是央着姥姥讲故事,有七仙女和董永天仙配,也有牛郎织女鹊桥会。姥姥还哄她:"每年的七月七都能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
肖华当了真,连续两年七夕都守在葡萄架下。
姥姥性子和蔼,很少对孙辈的人发脾气。她教育肖华要对人好,要吃苦,还要承担责任。久而久之,姥姥影响了肖华的性格。
她凡事以姥姥为典范:"姥姥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也许有人因此误解我懦弱,或以为我守旧,但我不愿改变自己。"
1965年,肖华回到西安读书,她相貌平平,不爱讲话,同学都不怎么注意她。
每次老师提问,班里都特别安静。肖华很紧张,后来才知道大家在听她的京腔。下课后同学讲西安话,肖华插不上嘴,时间久了性格更闭塞了。
就在这时,她认识了张艺谋。
张艺谋本名张诒谋,"诒"有"遗留"的意思,名是爷爷取的,希望把张家智慧传给孙子。
那会儿张艺谋是班上最会画画的,每次画连环画都出尽风头。有次老师安排肖华和张艺谋几个同学出专栏,画完后大家对肖华很吃惊:"平时不言语,没想到真有两下子啊!"
张艺谋被比了下去,从此他就注意起了肖华。肖华也注意起这个"少年老成"的同学,她觉得他很出挑,但是两人没有打过照面,也没讲过话。
张艺谋出身不好,平日不苟言笑,说话走路都一板一眼。他是班上的尖子生,从不偏科,是老师的得意门生。
大家都怕上英语课,一旦回答不上来就得罚站,常常是站着一大片。每次只有提问到张艺谋老师才会满意,然后其他同学才被"赦免"。
肖华心里窝火,觉得自己罚站在他面前丢尽了脸,一连几天心里都不舒服。可越是心里不舒服就越注意他的一言一行,但又不能太主动,肖华很苦恼。
一次大扫除擦玻璃,肖华在窗扇玻璃上看到了张艺谋的脸,张艺谋没发现她在偷看,还时不时朝自己端详,肖华盯着他看了好久。
还有一次肖华骑着新车到学校,路上碰到张艺谋和同学们打乒乓球,她把车子支在一边凑过去看。结果张艺谋低声说:"你的新车子,别放在这儿,太阳晒了不好。"
肖华很高兴:"原来他不但注意到了我,还注意到了我的东西。"
下学之后,张艺谋叫住了肖华,交给她一个从同学那没收的东西。肖华把手伸了过去,张艺谋也伸出了手,两人的手相碰,肖华抖了一下。
后来张艺谋告诉她:"我当时觉得你的手又光又凉。"
时间一久,肖华和张艺谋的朦胧关系被同学发现了。
她听到几个女生议论自己:"肖华长得一般,张艺谋还老看她。"肖华心里很不是滋味。
同学们还搞恶作剧整她,讽刺她劳动不积极,整天不务正业。他们写对联"苗圃劳动不去,临潼爬山第一",横批是"真是笑话(肖华)",甚至还有人写大字的时候故意把墨汁甩到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