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出身这么不好,我们怕你跟着受委屈!咱们也不想高攀,只求你找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家,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就行了。"
肖华哭着替他辩解:"张艺谋是无辜的,我不能离开他。"
下次见面,肖华把父母态度告诉了张艺谋,他听后低下了头,喃喃地说:"你父母是对的,对的。"
1972年,在棉纺厂工作的张艺谋爱上了摄影。为了买一部相机,他和肖华两人一毛一毛开始攒钱,攒了两年才买了一部海鸥牌相机。
张艺谋用这个相机拍了不少作品,有《对弈》《中国姑娘》,还有《白云深处有人家》,有不少还发表在了《中国摄影》杂志上。
也是从1972年起,国家允许工农兵学员考大学,肖华想上大学,但连续两年都没考上。
得知女朋友要考大学,张艺谋吃了一惊,他问肖华:
"你为什么要去考大学?现在的学校你又能学到什么?学三年,三年之后会成什么样子,到那时我们的关系肯定就完了。"
肖华愤愤地说:"简直是胡说,我根本不是那种人。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一定会很高兴。"
张艺谋又解释:"这不是你主观愿望想要改变,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你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语言多了,由不得你不变。"
肖华虽然生气,但看到张艺谋的忧虑很感动,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一年后领导推荐她去念书,肖华拒绝了。
图源:网络
1978年,张艺谋听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下决定要考大学。他把前几年拍摄的电影作品粘贴成册,带到北京给招生办的老师看。
老师大为赞赏:"从来没见过摄影基础这么好的学生!"但一问年纪,纷纷摇起了头。
张艺谋已经28了,而摄影系最大年限是22岁。张艺谋心灰意冷回了西安,他把知识教给两个学生,说:
"我帮王进考进去,以后我求他在学校借点书就有可能了。外面很少有这样的书籍,我想系统学一下,我真是不甘心。"
肖华看到张艺谋沮丧的样子,求自己姐夫写了推荐信。推荐信辗转几次交给了文化部部长黄镇手里,对方看了张艺谋的作品,说:"年龄大了少学两年,四年长了,上两年也行嘛!人才难得。"
就这样,1978年秋张艺谋坐上火车前往北京电影学院,上学之前,他还跟肖华约定了毕业就结婚。
张艺谋一走,肖华精神上的空虚就来了。
她工作日在工厂工作,周六周天不知道做什么,她发现自从张艺谋离开,世界开始变得陌生起来:
"爱情在给人幸福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创造力,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无所适从的庸人!"
她也不敢回西安,一看到马路上成双成对的男女都倍感凄凉。肖华急欲解脱这种空虚,她开始收看电大的英语课,准备转型当一名老师。
那时肖华想的是:他现在是学生,我却成了老师,这多么有趣!没想到张艺谋知道后狠狠批评了她。张艺谋指责肖华没有长远打算,并鼓励她要认真工作,争取早日调回西安。
肖华违背了张的意愿,她说:"我坚定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无论如何也不敢面对空虚和烦躁了。"
图源:网络
张艺谋上学半年,逐渐起了变化。肖华感觉他关心起自己的容貌和衣着。
1978年寒假,肖华写信告诉张准备做一条蓝裤子。张艺谋回北京之后,每封信都要提到这事,他要求裤子要做的"宁长勿短":一要臀部包紧,二要长及脚面。
他还说:"衣服要少而精,标准是穿着好看。穿衣服一定要有垄断性,自己穿的别人很少穿,才能显示个性。"
肖华是老师,为人师表不敢走太远。她就模棱两可地糊弄了一下,结果张艺谋生气了,指责对方思想僵化,不能欣赏美。
肖华也赌气,硬是每天穿着蓝裤子上课。
1985年5月,张艺谋即将毕业,他给肖华写信让她去北京结婚。
与此同时,他也面临着毕业分配。张艺谋想留在北影厂,但是名额少人数多,肖华又建议他留西安,张艺谋也不愿。张是家中长子,他说:
"要是我回了西安,家中的大小事肯定都先找我。我不能再耽误时间了,只想一心一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