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走红后,不停地剖析自己的幽暗面,其中有虚荣心、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也有懦弱。
那些过往,都是真实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选择似乎都正确,怎会如此悲凉。
1977年,小镇青年罗翔出生于湖南耒阳,那是一个南方县城,他家所在的主街道叫五一路,周边的河叫耒水。
80年代的耒阳县
在那个年代,几乎每户人家至少会有两三个儿女,而罗翔却是家中的独生子,非常罕见。小时候的他时常感到很孤独,只能与书为伴。
童年时期,罗翔经常把街上的乞丐领到自己家里喝水、吃饭,每当看见散发着异味的流浪汉,他的父母虽然心里感到非常生气,但为了完成自家孩子对别人的善意,还是做好饭菜笑着招待。
那一刻,少年罗翔觉得自己是如此善良,心里生出一股强烈的满足感。
多年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当时所谓的善良是由父母来完成的责任,并非自我完成,他只是享受做好事的快感。
少年很快长大,他所在的耒阳县城,年轻人的出路只有两条,北上或者南下。
年轻时的罗翔
北上是去读书,南下则是辍学打工,罗翔身边的很多同龄人都到广东打工,他的命运渐渐开始与伙伴们产生分叉。
1995年,罗翔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小镇青年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北京,看什么都很新鲜,他去了天安门广场拍照,也到各个地标性景点打卡,留下自己的身影。
年轻时的罗翔
照片中的他,意气风发,脸上是藏不住的朝气与野心。
那年,罗翔18岁,从县城一路开挂,考到北京,他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
刚到北京的第一个晚上,新生罗翔就去超市买了几瓶啤酒拿回宿舍,对舍友说:"我们大家初次见面,喝一个吧!"
那个不安分少年的劲儿又回来了,他向来是一个不循规蹈矩的人,过去在湖南家里,有父母管束着,而今到了北京,他终于可以放浪形骸了。
年轻时的罗翔
在中国政治青年学院读书的日子里,罗翔经常和朋友们喝酒,在校园的草坪上放声歌唱,还会骑着自行车绕着北京城转,甚至还会骑到天安门广场。
有次他骑自行车在北京的街道上,目的地是天安门广场,车胎都没气了,他还是坚持骑到了。
年轻时的罗翔
罗翔和同学们一起唱粤语歌,他用蹩脚的广东话唱《海阔天空》唬住北方的同学,在中国政治青年学院读大学的日子悠闲而快乐。
他喜欢和同学辩驳,抱头痛哭地空谈理想主义,直到将对方说到哑口无言才罢休。
年轻时的他,狂妄自信,拥有高大的身姿与傲慢。
年轻时的罗翔
岳麓书院的文庙中,写着这样两句话: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身为湖南耒阳人的罗翔,心高气傲,觉得这还不够,索性又续了两句:大海东流,无非耒水涟漪。
年轻时的罗翔
在当时罗翔的内心,自己这叫率性而为,高谈阔论是知识分子的热血与风骨。
1999年,罗翔本科毕业,三年后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得刑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取得刑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教书。
法考课结束后,许多老师会在学生的课本上写上祝金榜题名、大有可为之类的话。
而罗翔,每次给自己学生课本上写的永远是:
做法治之光。
这一路开挂的人生,足以让他拥有体面的生活,像无数大学教授那样,成为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直到2017年,罗翔入职了某法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