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跟"钱"扯上关系,他们的敏感的神经就立刻警铃大作,然后武装起坚固的铠甲,四处公开审判、讨伐。
一旦出来发声,就是目的不纯;一旦获得关注,就是流量变现。
公共事件是一门生意,主人公都是为了红,为了炒作,为了流量,为了利益。
网络看客似乎无比擅长这一套——
把沉重的人间苦难,矮化成"卖人设赚流量变现";把严肃的公共议题,消解为"一切向钱看"的审判。
然后,一切的苦痛和哭喊在这样的质疑面前都瞬间消音。
就像他们审判刘学州。
直到他走进大海,用死亡自证。
别再用"炒作博流量"庸俗化一切
他们总是在用"炒作博流量"的逻辑批判,却忽视了如果他们没有流量,将会落得怎样的结局。
我还记得最近另一起有关「寻人」的悲剧。
流调里最辛苦的打工人,背后的真相是:
儿子走失两年,父亲只好自己去到各个城市,肉身徒手找儿子,每到一处都必须打零工维持生活。
而这些直到最近父亲因为核酸阳性,流调在网上公开,才被大众得知。
但一切又在两天后尘埃落定,警方通报"其子确认死亡"。
有人无不愤青地表示"这是一个按闹分配的时代",虽言辞绝对,但阅尽无数苦难之后,我们悲哀地发现——
遭遇不公不义,想要讨回公道,似乎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要诉诸网络,借助舆论的声量。
于是乎,赛博时代,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名叫「流量」的怪圈。
求助无门转而投向网络,伸张正义需要流量支持。
而当流量到场,人们又轻易诟病当事人,"作秀""卖人设""想红""博流量""哦,一切不过是为了钱"……
这几乎是无解的。
理想中正确的伸冤途径,有畅通的求助通道,配合媒体记者多方取证报道,有关部门及时受理。
但现在,每一次网络鸣冤,合法合规的严肃调查并未开启,严谨全面的媒体报道还没跟上,流量已经把当事人拱到了风口浪尖。
隐私照片、个人信息被无数人检视。
只言片语都会被当做呈堂证供,还有更多歪曲事实的谣言四起,每个参与网络升堂的看客,既当律师又当法官。
这背后是巨大的权力。
因为正义的呼声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救命稻草。
这权力又有极大的危险。
因为一句无心的发言很可能成为杀死人的利器。
这样的审判太有"诱惑力"了。
它爽。
不会付出任何代价,这一时的口舌之快,可以躲在键盘后,躲在暗处,躲在无数个微博小号、匿名账号里。
它简单,确定。
人人都熟悉金钱的故事,"流量变现"的叙事能迅速引发情绪,吸引同类。
它安全,太平。
完美绕过了事件里有关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沉痛现实。
不然,你就不得不面对刘学州故事里的真相——
医院和人贩子勾结的人口买卖黑色产业链;被学校无视的校园霸凌、校园强奸;完全丧失人性的生父和生母;还有从未到场的政府救急、社会支持……
她姐想起河南暴雨后雨衣爸爸的故事。
一个父亲在地铁门口悼亡自己的女儿,这被称为"有心人炒作""妞妞是条狗""不存在的女儿"。
他无意吸引流量,却被动卷入舆论,依然被网友划入"作秀"的审判。
网友不这么做,就要直面郑州地铁5号线确实夺走了无数条生命,这是天灾也是人祸的残酷事实。
但这样的审判,却是为了自己鸵鸟般埋进沙里的虚假安全,将刀子扎进了当事人心间。
与其说这是赛博时代的"审判",不如说这是赛博时代的"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