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严厉点的,应该是妈妈。
怕女儿读不好书,步自己后尘,又怕女儿大学选太远,不好照顾。
为这,还一度声称要断绝母女关系……可你看,断得了?
不管是离家还是回家,还不是前前后后进进出出,张罗行李、饭菜。
嘉玲的爸爸,也是个老好人。
胆子小,总守个中药铺子。
没脾气,女儿受欺负,他居然先跟人家道歉。
文化也不高,跟嘉玲没话题,只知道一味僵硬地,满足女儿心愿。
这样的女儿,长大了什么样?
脾气倔,心眼直,安全感足。
陈嘉玲39岁敢悔婚,敢裸辞,敢离开大城市。
敢破,也敢立。
没有当初那个旧家,哪会有第二季陈嘉玲缓慢筑起的新家。
第二季,陈嘉玲留在老家,花全部积蓄买下一栋小时候害怕的"鬼屋"。
它见证了陈嘉玲终于和自己和解,见证了一场"俗女的养成"。
戏里戏外,两位"俗女"。
《俗女养成记》原型小说作者在书里坦白——
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我勉力跟着长了大半辈子的,我看也就这样算了,长成了的部分没让我容易多少,长不成的那些显然这辈子就不干我的事。
在此郑重邀请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耸耸肩,挺这个既优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那些需要努力的事,反正放一阵也不会有人偷做了去。
世俗来看,陈嘉玲的人生是一种"倒退",一种"不安全"。
放弃台北高薪工作,放弃家庭优渥有感情基础的前男友,放弃一些被人们认为是人生安全要素的东西……
但话又说回来。
世间所有的安全和进步,最里面包裹的是啥?
不就是一口气,一口底气。
"不安全"的陈嘉玲。
还住"鬼屋"。
还活出一种高级的安全感……
(你想想,编剧这么费劲做暗喻,究竟想告诉你什么)
第一季最后。
两个陈嘉玲为"鬼屋"刷漆。
这一幕本该挺惊悚……但一大一小的她俩,聊出了一种温度。
你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做梦又醒过来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说完三个家。
你有没有发现,"家"这个平凡的字,浓度变高了。
变得和一个词很像,很平凡的同时,又很高——
生活。
它们同属于一个海平面。
海涨潮了,让你看到亲情闪烁的高光时刻;
海落潮了,又让你看见散落一地的烟火气。
Sir要说的最后一个"家",也是个小家。
也有着它的高光时刻,和它的烟火气。
推开这扇门。
门后,站着这家最小的孩子……
我家
4分钟,60年。
机位固定,像一双冷静凝视的眼。
注视着这个从小到大的家。
有一个院子,一扇门,门内是画面里那个男人一生的21个场景。
蹒跚学步,在雪里滑倒嗷嗷大哭,被父亲抱着哄。
上大学前,爸妈骑车送自己去火车站。
带女孩儿第一次回家,结婚……从少年成为英年早婚的丈夫,再到一个女孩的父亲……
一个普通的家,一个普通的孩子,慢慢活出了不同的身份。
每个普通的身份,换个视角看,都不再普通。
淘宝有心了。
哪怕是4分钟,也看得出质量,看得出反复打磨过。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