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演员,有很多父亲母亲的角色找过来,你看剧本,就发现这些角色功能性太强了。真正开拍后,因为篇幅有限,这些角色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可能性,即便尽力去演了,也没办法把它展现得更生动。
不同于一般喊口号式的抱怨——
她的抱怨的不是 " 父亲母亲 ",而是" 功能性太强 "。
如果没办法改变环境,那就想办法过自己这关。
同样是重男轻女的长辈,一哭一收,姑妈的亲情和算计都让你感到亲切讨厌。
03
" 笨 " 演员
到今天,刘丹形容自己,是个 "笨" 演员。
第一次接触《开端》的剧本,不知道 " 无限流 " 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流量无限使用。
跟不上 8G 上网的步伐,也不知道网上的流行概念。
" 笨 ",还 " 笨 " 在演技上。
细数很多名场面,陶映红用刀刺向李诗情,在高速路上双手捂住耳朵,监狱审讯的表情变化,都被网友看作是好演员才能做出的设计。
一举一动,出乎常规又合乎情理。
但,什么是设计?
段奕宏在《烈日灼心》中的一幕,要表现人物爬了十几层楼,但实际上可能演员只用爬两三层来演。
三个动作:扶门,腿软,擤鼻涕。
那种连爬十几层楼的口干舌燥和紧迫感瞬间溢出屏幕。
在表演前有针对性地规划、调整动作,这叫设计。
刘丹反倒没有想这么多。
拍摄动刀子那场戏,直言自己状态 "没着没落的"。
前面的戏份基本都是坐在公交上,做一个心事重重的乘客。
突然要有爆发的戏份,不知道怎么演,也没杀过人。
怎么办?
交给情绪。
现场开始时,进入角色,跟着状态走,一气呵成。
包括前面那些冰冷的眼神戏。
表现出紧张就可以了,没有花太多心思去描更细节的东西。
一个要和大家同归于尽的人,反而不用太考虑去隐藏她的状态。
我拿着刀,一切都已经无所谓了,我今天为了达到目的,我会不择手段,包括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反正最后是要死的。
不是靠本能。
而是她早已把演戏这件事,磨炼成她生活里的 " 本能 "。
国家话剧院工作,上班就坐公交,挤地铁,一号线、七号线、十号线、五号线 ......
不拍戏的时候,在家照顾花草,看看书,做家务。
演员的身份以外,她就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人,投入日常生活,是构成百态中的一员。
也正是因为这种 " 笨 ",使得她能够迅速抓住某种本质。
比如《开端》。
" 无限流 " 不是重点," 循环 " 才是。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高概念的噱头,在刘丹看来," 循环 " 就是生活本身。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里每天都在不停地‘循环’——在自己习惯的程序里,只是我们没有跳出去看这个事情。这种重复变多了后,有可能会从量变变成质变,我觉得这个变化非常有意思。
并非多高深的哲理,一切来自观察。
每日上下班来回的几趟地铁,划定好的、分毫不差的时刻表,车厢里永远不会少站着的、坐着的人 ……
因此,她也 " 本能 " 地避开那些不真实的设计。
原始设定里陶映红的戏服是一件蓝色的花衬衣,突出神经质。
刘丹说 " 不 "。
原因来自两重身份——
她是一位母亲,也曾是一名化学老师。
所以刘丹穿上一身灰色套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丝袜配小皮鞋,俨然一个正经的老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