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K.
排版:mini 鱼
「吃什么」,一直是过年期间最热闹的话题。
就拿今天,正月初二来说,就看到好几个版本。
有的地方今天是「开年日」,按习俗,会大摆一桌开年饭,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晚上。
也有的地区讲究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所以今天的主咖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条。
还有些地方因为大年初二要「迎财神」,为了讨个好彩头,会吃形似元宝的馄饨汤。
就这还没结束,我估计,今天评论里肯定还会有朋友补充第四种,第五种初二吃什么的习俗 ... ...
不信滴话,等下评论区见。(我先来!今天吃的是大年初一的剩菜 ...)
而在整个过年期间,无论怎么争,只有一顿饭最为特殊,能令每一个家庭达成共识——
《舌尖上的新年》
这是「舌尖系列」在 2016 年上映的电影。
最近因为过年翻出了这部重温,好笑的发现,除了影评,竟然还有人写观影必备零食指南。
不知道有多少人当时去影院贡献了票房和口水?
其实在当年的春节档,它的票房并不理想,是《唐人街探案》的零头。
但口碑却丝毫不差,截至目前,两万人打分后还稳稳在 8.4。
原因就在于,它机智的将视线聚焦在了中国人的年味核心——
年夜饭。
提起年夜饭,大家再熟悉不过,每年除夕一家人团聚共飨美味,送走过往,迎来新年。
追溯下来,像这样的习俗已延续千年,早在晋代就有了「别岁饭」。
酒食相邀,谓之别岁;
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而在年味越来越淡的现在,年夜饭几乎成为每个家庭一年中最最最隆重的时刻。
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超过了 365 天中的任何一顿。
往往都是把公认最好的食物,最好的手艺展示出来。
于是你会发现,尽管整部电影都在讲全国各地的年菜如何准备,却一点点也不枯燥。
反而看出了春节美味的两大特点。
第一点,在外形上都有对更大更高更饱满的追求。
寄托着人们吉祥,美好,富足的愿景。
比如广东鹤山的「吹大糍」。
外表有点像超大型的麻团。
其实是先把糯米粉烫熟,搅拌到均匀粘稠,紧接着姑婶婆姨们聚在一起,将面团吹大后入油锅炸制。
整个过程,被认为与家族兴旺有某种神秘的关联。
以及鲁中地区独有的甜食,糖瓜。
一年中,只有春节售卖。
除了与瓜子花生一起被当做年夜饭必备的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