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的伤害
但其实,这个家的表面看上去无比和谐、完满。
从表层发烂的肉不如狠心剜掉,破釜沉舟,倒也还能博一个清净,比如《都挺好》里的苏明玉。
但暗疮难治。
说多了显得计较不懂事,不说却眼看着父母手里的碗,一滴一滴地洒着水而不自知。
小时候,阿梧家有个似乎不成文的现象,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爸爸带儿子买衣服。
不同的是,爸爸带弟弟去运动品牌的专卖店买,一身下来千元以上毫不夸张。
妈妈带女儿去的是当地那种综合商场,男装女装、童装老年装混着卖,也没什么牌子,比起专卖店的 " 好处 " 就是可以砍价。
唯一一次爸爸带阿梧买衣服,依旧去了那个杂牌商场,150 块,两条短裤,同款不同色,匆忙去匆忙回,像是任务。
这件事她记了好久,以至于在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弟弟穿过的那些运动品牌都有一种执迷不悟的 " 喜欢 "。
其实现在看看,那些衣服并不好看,样式老土款式雷同。
但她要的根本不是衣服,是来自父母等价地关注、投入和重视。
小孩子想问题是很直线的,是会钻牛角尖的:给弟弟买贵的,给我买便宜的,除非你觉得我不配,否则为什么?
但小孩子也有着超乎大人想象的倔强和自尊心,你不给我买,我就永远不说要,张口要来的,又算什么?
这样的细节,在阿梧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无数次。
比如,爸爸买了两只烧鸡回来,一人一个鸡腿,多出来的最后一个会给弟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她从不吃鸡腿。
那是一种 " 我才不稀罕呢 " 的孩子气式的赌气。
比如,每次单位组织旅游,爸爸都只带弟弟去,弟弟从小就见识过南北风光的不同。
以至于,她在大学开始兼职赚钱以后,不停地疯狂旅游,国内国外,但凡还能支付,就要去看看。
这一切的报复式消费都是一种自我弥补。" 不被爱 " 的人,往往都会粗暴地用金钱和物质 " 娇惯 " 自己。
但这种宣泄,顶多是一时的爽快,不被平等对待的事实和创伤,是永久存在的。
这些藏在细枝末节里伤害,是隐蔽且循环往复的,成了不必小心翼翼的惯性。
这些伤害和心痛,远不及大风大浪里生死抉择的苦难,也没有偏远山区里对女孩贬至地狱的折磨。
标配的吃穿用度一样不缺,该上的学、该交的钱也一分不差。
这个家庭,不仅是法律意义上完全合格,就连旁观的亲朋好友,都觉得父母做得足够周全,滴水不漏。
所以,疼,只有阿梧一个人有感觉。
说出来,要么是有人不信,要不是有人不在乎。
冷血的女儿?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这是一个重男轻女的话题吗?
她姐觉得,是,但不仅仅是。
在父母眼里,这一切都是 " 应当之举 "" 谁家不这样?"
在「既得利益者」的弟弟眼里,这一切都是 " 无奈之举 "" 父母不支持房子怎么成家?"
通过阿梧我们联系到了弟弟,试图透过另一个当事人的视角聊聊这个问题。
和影视剧里那些扶不上墙的阿斗截然不同,弟弟反而礼貌得体。
甚至他也亲口承认自己和姐姐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姐姐是被不公平对待的那个孩子。
但当我们把问题聚焦到具体事件上时,对话变得就不那么流畅了。
比如我问,你是如何看待父母给你买房子,从来没有考虑姐姐的问题。
他的回答是,因为自己眼下结婚确实迫切需要房子,因为大环境就是「男孩没有房子就娶不上媳妇」。
似乎有道理。
但也实在也是有些荒唐,女性被家庭罢免继承权的问题,是从「男性更需要」那个侧面做解释的。
因为儿子有需求,女儿就不能有需求。
姑且抛开昂贵的房子,我换了个更轻的问题向弟弟发问。
比如,爸爸从来不带姐姐去旅游,不给姐姐买品牌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