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管是贺岁还是春节,喜剧一定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那么,《杀手》第二天就逆袭,和缺少喜剧的大盘乏力,便很好理解了。
二、情绪
情绪基本对应的就是这些年的绝对爆款。春节大爆的《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包括暑期的《战狼 2》《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 "《哪吒》"),十一的《长津湖》,其实都是这个逻辑。
在电影院里,不管忠还是孝抑或其他,让某种情绪释放到极致。老百姓进电影院,是要感受那种当下社会热议的情绪。在这层逻辑里,大家看的也不是电影,而是股气韵,更像是 " 这片儿大家都看了,我也得去感受下 " 的劲儿。
尤其是在春节这种时刻,电影需要和社会情绪共振,而不是仅在导演个人的情绪里扑腾,这样注定扑腾不出水花。
三、大场面
情绪还算是创作者手法,而场面则是工业层面的事。放在这几年的市场中,就是好莱坞视效大片,和有开天辟地性质的国产片。
这在《流浪地球》和《哪吒》《长津湖》里,体现地淋漓尽致。那是一种让老百姓意识到 " 国产片拍这么好,必须支持!" 的爱国情绪释放,无论国产科幻《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还是国产动画《哪吒》的 " 我命由我不由天 ",抑或是《长津湖》战争里的家国情怀,都带有一种支持国产片的心理动机。
这种情绪,其实给了很多类型片机会,可惜的是,鲜有创作者意识到、并践行此事。个人观点,只要在一个类型中率先做到了极致,并充分尊重了观众的国产片,都有机会触及中国的人口红利、形成爆款之势。
而今年春节档的内容供给,很难说有哪一部作品在自己的类型里做到了极致。
四、消费得起
消费动力一旦有了,能促使大家买单的,就是价格了。
中国电影消费兴起,有两个重要背景:1、中国人均消费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廉价娱乐消费的电影,很容易受益。随着人均消费的提升,再往后走,是游戏电竞的消费选择,以后会是体育;2、票补:早期 9.9 票补年代和线上购票的便利性,极大地推动了电影消费习惯的产生。
低价肯定是起量的第一步。这里并不是要提倡票补,中国电影早就过了打价格战、企业也过了用补贴抢用户占市场的阶段了。但刚习惯看电影,就哄抬物价,一年涨幅 20%、平均 60 一张、部分电影 200+ 的票价,观众真的消费得起吗?
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过去的低价策略虽然是为了市场扩张,但也是消费者本位逻辑,而目前的高价则是影院本位的逻辑,大有 " 一年就干这一票 " 的气势,这肯定是和消费者诉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当然,票价问题和今天探讨的档期选择关联度并不算大。纵然有千言万语,也不在这儿过多展开了。
春节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影档期,是增量观众最可能走进电影院的时机,一旦超过了票价和观影人次的临界点,必然反噬。
不过,科学定价不是一个呼吁就能改善的。本质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两只手,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而当下,中国的电影消费,只有市场,没有宏观调控。当年的票补和票务平台的兴起有关,如今价格管理不仅需要有宏观调控,也需要平台型的力量,或者行业整体的讨论与共识。
在此也只能多多呼吁,希望从业者提高意识、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不要过分短视,以免作茧自缚。
说完看电影的动力,再说说阻碍老百姓看电影的因素。
原因实在太多:时间,出行成本,票价,影院服务,电影质量,电影主演、导演 …… 任何一个因素都是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拦路虎。且主要触发其中任何一个,上述的观影动机都会瞬间灰飞烟灭。
春节档能成,是因为有节假日家庭消费这个最大驱动力,掩盖了大家对其他因素的不满。但一旦这些负面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再大的节日也救不了。
票价问题且不谈,主演和导演的口碑也是电影人选择性隐藏的真问题。观众生活在互联网的情绪之中,很容易带着滤镜来看一部电影。况且,当看电影并非刚需、电影映前营销云里雾里时,便更容易形成抵制情绪,这种抵制情绪一旦形成,就再无回天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