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在线下、线上文化娱乐方式的竞争中,电影本就处于劣势。若依然不将观众放在重要思考位置,甚至不尊重观众,在观众对电影内容和影院的服务容忍度低的当下,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回到春节这个档期。春节消费电影的行为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在贺岁档期形成后、《阿凡达》加了把火,影院银幕扩建的大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中国市场的特殊消费档期,客观来说,国内还处在春节电影消费习惯养成的中前期。
数据来源:《2021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春节档期的养成,需要长假期下多个因素的驱动。在这种语境下,今年的市场已经严重破坏了这种消费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影片的集体哑火。
究其原因,引用一段与某前辈闲扯淡时谈及的观点吧。
" 某些电影片方和影院院线太渴望从春节档来补血,都把今年春节当做弥补自己这两年血亏的机会,而不是融入到欢喜过大年中,为观众提供娱乐消费,不仅没有与欢喜过大年的氛围同频共振,反而因为影片类型、内容和高票价,显得与过大年的氛围格格不入,形单影只,惨遭抛弃。此外,部分片方和影院完全无视行业行规和观众的承受能力,丝毫不顾及观众的感受,把电影票价提高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抑制了本来有可能高涨的观影消费大潮,让观众恨而远之。"
今年之后,希望片方思考春节档期的时候,能带上自己的反问:
片子真的适合春节吗?如果压根和过去几年春节档里的爆款公式无关,是否考虑别进春节档了?而部分导演,也别只顾着看春节能挣钱,却不顾观众过年看完电影的情绪了。
况且,一批还不错的片子集体进春节,档期大盘的水位就一定高吗?百花齐放共同带动观影情绪,固然是一种理想情景,但这套公式就一定百试百灵吗?如果大盘水位不高,那些原本卖相不错的片子,不担心被反噬吗?
春节档,本就是双刃剑,不是每个影片都有资格做春节爆款美梦的。做梦的同时,也要警惕,万一成了炮灰怎么办?如果片子还行,又何苦非要挤破脑袋进春节?尊重春节的消费规律,选个真正合适的档期,有这么难吗?
且不论一部电影进春节档的门票有多贵,高昂的宣发费就一定能精准刺激到观影、得到其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吗?黑马和爆款出现的另一面,是影片在大档期陪跑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必须承认,我们的电影生产和档期选择,对春节假期的准备都还不足。无论是情绪还是场面、故事,创作者还没有和观众在春节的需求上达成一致。当然,中国电影市场复杂,消费者的需求更是千头万绪,这会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但从去年几个内卷的档期,再到今年不尽如人意的春节档,电影行业显得有些急躁了。
在此提出一个真诚的呼吁,电影上下游的确还在疫情后的恢复期,但从长远来看,春节档这样的档期,最大的逻辑应该培育观众,而不是收割观众。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要想扩大自己的市场,电影要变成文化产业,也应该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品,文化消费品就必须遵循供需逻辑,生产市场所需的符号价值。而在消费品领域,电影似乎成了那个唯一不遵循消费理念、不懂得尊重消费者的行业了。
最后浅说下今年的几个片子吧。
映前用发行手段影响排片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影院的定价,同时造成罗生门;有片子把票房差的锅甩给档期和主演,却不直面观众骂声背后的真问题;一些口碑不错的片子,在春节成了炮灰,这暴露了导演中心制的大问题:一旦进入到市场逻辑、追求商业回报,那么导演必须意识到,发行是个专业问题。导演负责创作,发行负责销售,分工合理互相尊重,才有机会成为健康的商业模式;而除了《熊出没》,其他大部分影片都是低于预期的,这是市场给大家集体上的一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电影是 2c 的消费,市场表现好与不好,最终都是观众的选择。希望今年春节过后,电影人戒骄戒躁,踏踏实实拍电影,选择合适的档期,尊重观众,尊重市场规律,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心中所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