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期拉新能力也所有减弱。上述报告显示,2022 春节档相比去年,低频观影用户比例下降,中频观影用户比例提升,也就是说,今年春节档吸引的仍然主要是原本就有观影习惯的用户,对不怎么愿意去看电影的观众的拉动能力弱,这一点是违背春节档逻辑的:往年的春节档之所以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绩,是因为平时不爱看电影的人贡献票房,挖掘新观众也是这个档期区别于其他档期的重要标志。
而今年,春节档对增量观众的吸引力减弱了,或者说,春节档正在逐渐失去 " 不分年龄、地域、职业,过年期间统统看电影 " 的特质,这是行业期待落空的第三层。
是我们原本的期待值太高了吗?
资本市场的表现或许是最直接的:以春节档背后的上市公司为例,参投《四海》的果麦文化,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1 月 28 日)的收盘价为 33.69,春节档后的首个交易日(2 月 7 日)的收盘价是 31.39,下滑了 6.8%;万达电影 7 日的收盘价为 13.38,较上一个工作日的 14.60 也有所下跌,算下来总市值跌了 27 亿多,同时期光线传媒跌了约 17.6 亿,而中国电影跌了约为 15.68 亿,这三家一共跌了 60 亿多,刚好跌没了一个春节档的票房。
" 大家都期待今年春节档会比去年还好,按照这个来炒,结果表现低于预期,大跌也是正常的。" 有资深从业者对毒眸说道。
以往春节档的亮眼表现,不断拉高着行业对这个档期的期待值,春节档承担的几乎是电影市场背水一战的使命,但今年,种种希望几乎都落空了。
观众为什么不看电影了?
在分析为什么今年春节档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要不可回避地探讨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观众为什么不看电影了?
在当下,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单纯地用一句 " 票价太贵 " 来总结了。
过去几年的春节档电影票价一直在涨,2018 年档期内平均 39.72 元,比上一年涨了一块多,2019 年直接涨至 44.66 元,2021 年在已经很贵的基础上,继续涨到了 48.88 元,四年的时间里电影票平均贵了 10 块钱。观众对于过年看电影太贵了的吐槽一直存在,但今年这个声音格外强烈,并不只是因为平均票价已经涨到 52.77 元、" 贵得离谱 "。
以往的春节档因为有口口相传的好片子,会掩盖或稀释掉对票价吐槽的声音——无论是为中国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为 " 唐探 " 积累的观影意愿,还是为《李焕英》动人的情感力量买单,观众都找得到花大钱的理由,这些影片超强的话题传播度,在声势上不弱于 " 票价太贵 ",所以春节档的观影人次还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上。
去年《李焕英》豆瓣开分 8.1,后续甚至涨至 8.3,但如今评分已经落至 7.7,2019 年的《流浪地球》开分也在 8 之上,但现在也降到 7.9,这说明,在春节看一部情感浓度高、能提供前所未有观影体验的电影,观众会在春节的氛围下,给出高于理性维度的情感分,这是春节档观影的重要特点。
而今年初一,新片豆瓣开分最高的是《狙击手》7.7 分,《奇迹》和《水门桥》分别为 7.4 和 7.2,《这个杀手不太冷静》6.9,《四海》只有 5.6 分。没有超 8 分的话题大片出现,又有口碑不佳的 6 分以下影片 " 拖后腿 ",这两点意味着,观众很难找到像往年那样强烈的观影理由。
因此,当春节档新片整体的口碑和话题热度,并没有达到可以掩饰高票价的程度,观众对电影票太贵的吐槽遮不住了,观影人次怎能不断崖式下滑?
再加上,影片的类型供给里,几乎没有观众 " 从来没见过 " 的国产片,也没有以 " 哭 " 和 " 笑 " 打出圈的情绪强片,观众春节期间看个热闹的观影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票补年代,低价看电影培养起来的观影行为是非常脆弱的,今年票补消失、票价上涨、影片没有强大的吸引力,观众不看电影了是必然结果。
高票价到底有多危险?
回归本质,看电影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回到票补年代去拆解这个行为,9.9 元、19.9 元去看一场电影,即使片子再烂,观众也顶多说一句 " 浪费时间 ",不会产生多大的逆反心理,那个时候大家对电影的宽容度与其为之付出的成本低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