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如火如荼,我想聊聊张艺谋。
开幕式当晚,朋友圈一片对于总导演张艺谋的褒奖之声,人人都被这场精准击中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冬奥开幕式震撼。
与 2008 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相比,本届冬奥会的内核有着质的改变。
08 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在于展示,展示中国,展示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
22 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关键词则成了包容,包容世界,用张艺谋的话来说," 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前几天上线了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的纪录片《盛会》,用 90 分钟向观众展现了张艺谋是如何用 1000 天的时间完成这场世界瞩目的 100 分钟盛会。
为了不影响想看纪录片朋友的后续观感,只聊几个不看纪录片就不会注意到的点。
首先,鸟巢那块地屏。
不看纪录片,我不会知道,那一整块 12000 平米的地屏是由 42000 余块 LED 屏幕组成。
为了使开闭幕式期间不出现故障,这些 LED 屏幕需要不断检测与维护,开幕式前每天深夜排练结束,技术人员都会逐一查看 LED 屏幕,及时发现可能的隐患,排查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纰漏。
08 年奥运会开幕式也用了地屏,再次使用同样的技术,对张艺谋来说其实是个大胆且冒险的决定,因为 08 年完成得并不十分理想,他将那天的成功归咎于运气好。
散热、防滑、防践踏、检修、信号 ······ 每一个都需要考虑,42000 余块屏幕,每一个都不能出错。
作为总导演,明知再次使用地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仍拍板决定,张艺谋真的敢。
再者,印有每个国家名的雪花牌。
不看纪录片,我不会知道,一块灯光牌原来如此重要。
不说雪花灯牌的造型张艺谋否定了多少个,单是让精巧的灯牌如何全程发亮都是一个绝对不容出现失误的问题。
现场直播,那么多国家的雪花灯牌,有一个人的插头不对,有一个雪花就不亮,一个雪花就是一个国家,但凡有一个灯牌不亮哪怕是灯牌上的一个英文字母不亮,后果与影响都难以估量。
还有,孩子们展示和平鸽的方式。
不看纪录片,我不会知道,张艺谋的格局与他的文化自信。
原本是孩子们举着和平鸽的灯光牌在舞台中央舞动,张艺谋看了后觉得不行,觉得没有亮点,孩子们的舞动方式太单调。
后来是张艺谋看到孩子们进场前一片黑暗时有了点子,他决定让孩子们放弃整齐地跳舞,而换成自由飞翔。
让孩子们像雪花如星空一样在全场跳来跳去,飞舞闪耀。万千雪花、万千星空从孩子们脚底下绽放,张艺谋觉得那是浪漫的。
不像 08 奥运那般让几百个人排个队整齐划一,还怕别人说演得不好,而是选择了如此自由的形式。
" 我们敢这样想,敢这样表现,不怕别人说,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们认为会感动人。这确实是我的心路历程,坦率地说,在我身上就体现了文化自信。"
张艺谋如是说。
同样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为众人津津乐道的点火方式。
历来奥运的点火方式都是万众期待,百年奥运历史,敢这样用最后一棒火炬直接当主火炬呈现的,张艺谋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