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金熊奖只是他的起点。1992 年他便以《秋菊打官司》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 1999 年他又凭借《一个都不能少》完成了金狮奖的梅开二度。
除此之外,他还拿到过三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导演,非他莫属。你可以说他是为获奖而生的。但我更愿意说:
张艺谋是为电影而生的。
张艺谋在采访中曾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一个勤奋的人。
太谦虚了。他的勤奋当然让人敬佩,但他如果不是天才,中国又有哪位导演敢说自己是天才?
在近 30 年的中国影坛,张艺谋参与甚至主导了每一次重要的变革。
八九十年代自不必说。2000 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形成,在好莱坞大片虎视眈眈的境况下,国产电影面临的其实是一个危局。
张艺谋站了出来。
一部《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 " 大片时代 "。
对于《英雄》的争议,影迷们讨论了十几年,但没有人能否认《英雄》在商业上的成功。
国内 2.5 亿人民币、全球 1.77 亿美元的票房,炸开了整个电影市场。
如果说《红高粱》等电影让张艺谋赢得了国际上同行们的赞誉,那么《英雄》则让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了世界。
《英雄》不但走向了世界,更为中国电影市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
从此,热钱涌入。
张艺谋则保持着自己的拍片节奏,商业与文艺并行,赚够钱满足投资人,用情怀滋养创作。
拍文艺片,他依然执着地进行着富有人文关怀的表达。
比如《山楂树之恋》,比如《归来》。
不再繁复,不再充满隐喻,却依旧动人。
拍商业片,他不断使用新技术。
从《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甚至之前的《长城》,他都体现出了一个老导演对于高科技的狂热追逐。
在商业压力下,张艺谋也拍出了很多令人失望的电影,比如 2009 年的《三枪拍案惊奇》,比如《长城》。
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倒下了,他还能爬起来。
《长城》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勤勉的张艺谋。
2018 年的《影》,水墨画风,莎翁式的故事,张艺谋又做回了自己,坚守着自己的东方美学,讲着自己想要讲的故事。
2020 年的《一秒钟》,他拍的是自己记忆中的故事,想要还原的是自己记忆中的年代。《悬崖之上》则展现了他对类型片的全新尝试。
春节档的《狙击手》,口碑极好,虽然票房令人惋惜,但观众仍能看到张艺谋想要在战争片里拍出新意,以小博大的野心与热忱。
现在的他不但想拍好电影,更想拍能让更多观众喜欢的电影。
与此同时,他还是会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用一场全世界瞩目、无可挑剔的 202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让全国人民安心。
是啊,只要张艺谋还在,我们就能安心。
END
编辑 / 李霁琛
商务 / 阿乐(微信:pachongs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