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自己,逼他人,成了张艺谋的日常。就拿开幕式最震撼的开场来说。最开始很多人都提议用鼓。但张艺谋死活不同意。因为在他手中,鼓已经用到极致。没有新意,还有点土。甚至拿出自己当年给万宝路拍的广告做反面教材。他曾说,奥运会不能有自己的风格。不走老路,不做自己擅长的事,正是张艺谋一贯的「求新」态度。随后,张继钢提出的舞扇,和陈维亚提出的剁枪,接连被否。个个方案不断被否,要么太普通,要么不够好。以至于,在最后即将走投无路的时候,张艺谋依旧偏执地不用鼓。好在,他幸运地找到了「缶」。多亏了这份偏执,才有了最后大气磅礴的《击缶而歌》。 有偏执不用,也有偏执地用。比如纸的创意,最初就遭到了强烈反对。因为考虑到技术、经费等多个问题,实现难度太大。但张艺谋坚持不改,硬着头皮带着团队,攻克各种难题。多亏了这份坚持,我们才得以看到那副惊艳世界的画卷。冬奥会期间的张艺谋,也是同样的状态。只是跟 08 年不同的是,这次冬奥会期间的张艺谋让人明显看到了疲惫的一面。毕竟已是 71 岁高龄。在彩排现场,他一边面露难色,一遍紧盯着彩排。还会趁人不注意,往嘴里倒药。无止尽的加班,更是常态。之前工作室就放出花絮,张艺谋跟同事们淋雨在寒冷的夜晚彩排。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总让人无意间忘了他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作为「双奥导演」,张艺谋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还要做出更新更好的创意,让全国人民满意。张继钢曾用三个词形容张艺谋:「极其敏锐,极其负责,极其吃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张艺谋,才有了两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 冬奥会结束了。很多人说,张艺谋导演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其实不然。下个月的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还是他。张艺谋还不能休息。他也不愿休息。只要他还有精力,就一定为了工作拼到底。正如他最爱的导演黑泽明说的一句话:「我的人生减去电影,大概就等于零」这句话,放在张艺谋身上同样适用。虽然残酷,虽然心疼。但,这恐怕就是他向往的一生。他的苦,亦是一种幸福。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