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更辛苦的,可能是内心。压抑久了,他总觉得对生活不甘心。
1978 年,趁着高考恢复的东风,张艺谋想为自己重新谋出路。
" 现在的人拍电影,是心中已经有了梦想,我那时候可不是,纯粹是有个大学让我上,我就不当工人了。"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张艺谋甚至还想过报考畜牧专业,因为当时他年纪太大,已经超过北影招生标准。 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张艺谋
但好在张艺谋没有放弃,他想了各种办法,甚至给时任文化部长写了一封长信,附带了 30 多张自己的摄影作品。
当时还没人知道,这 30 多张摄影作品,是张艺谋在六年前,用卖血买到的照片机拍摄的。
时任文化部长收到照片之后,很欣赏张艺谋的才华,破格录他为摄影系旁听生。 上学第一天,老师放了两个电影,一个是音乐传记片《翠堤春晓》;另一个是法国 60 年代犯罪喜剧电影《方托马斯》。影片中的直升飞机、比基尼女郎,让张艺谋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晕眩,颠覆了他对电影的想象。
在此之前,他仅看过八个样板戏,还有《卖花姑娘》那样的革命电影。
这两场放映,让张艺谋觉得自己有太多东西要学。
彼时张艺谋 28 岁,在时间上,自觉比别人落后一大截。
身边同学 17、18 岁,看起来还很是无忧无虑," 我就不是,我完全是有一天算一天。"
老摄影师讲课的时候告诉他们,毕业之后分到电影厂,至少 10 年才能出头。张艺谋当时心里给自己算了笔账,毕业 32 岁,10 年后,四十多岁才掌机。陈凯歌和张艺谋
" 太晚了 ",他等不及,自己跑到隔壁的导演班,请同学帮他推荐书单。
看着这个好学的西北汉子,陈凯歌一口气给他写了 20 多本书。张艺谋也不含糊,跑到学校图书馆一本一本借来,苦读。
张艺谋时刻不敢放松" 大学能不能读完都不知道 ",心里总是怀揣着殚精竭虑、小心翼翼的担忧。
这样的心情,只有在他的艺术呈现中,才能得到释放。由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一上来就推翻了固有的摄影风格,不再追求 " 亮堂堂 ":什么都整整齐齐、一板一眼。 而是选择了完全历史再现的感觉去呈现。" 像是版画一样,很凝重的,黑白灰的调子,故意用很多不完整的构图,很有平面意识的感觉。"
之后《黄土地》的拍摄也延续了这种极致风格,与张艺谋在这部片子里合作的陈凯歌看出端倪,评价他," 在 82 届 153 个同学中,有一点属你最强烈,‘心比天高’。" 极致就是表达
张艺谋渴望通过独树一帜,释放出被压抑的自己,被外界看到。按照这样的创作逻辑,连续担任了三部电影的摄影,接连在国内外斩获大奖。
《红高粱》虽然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但他几乎是当成最后一部来拍。
" 我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 ",不给自己留后路,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最极致来。电影《红高粱》剧照
这部电影的音乐指导赵季平,最开始给到张艺谋的音乐是一把唢呐演奏,张艺谋觉得不过瘾,一定要几十把唢呐齐吹。赵季平劝他 " 那个就吵得不行了 ",张艺谋说 " 咱就要吵,就是要吓你一跳的感觉 "。
这才有了《红高粱》中,四十几把唢呐形成的刺耳 " 呐喊 "。
张艺谋很早就意识到,拍成熟的、完美的电影是很难做到,还莫如追求一个特点,去追求一种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感觉。
如果说,《红高粱》是张艺谋极致意识最开始的自觉,那《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最能体现他极致追求的一部作品。
他一开始的想法,甚至是要为 " 乔家大院 " 这个建筑拍一部电影。最早他在山西拍《老井》,见到乔家大院就被吸引。《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候,他就觉得一定要在这个院子里拍," 不然后面肯定被别人拍了。"
于是整个团队就生生将一个发生在南方故事,改到了北方。原著苏童对此还曾颇有微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