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随时随地交流
—
相比于仿真机器人和VR技术,将已逝者的文字、视频信息上传,合成一个文字/语音聊天的app,无疑是一种轻操作,并且受到更多人的支持。
在美国硅谷,有一位很特殊的女工程师Eugenia Kuyda,她开发了一个名叫Roan的虚拟人app,数据来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Roman。
▲通过文字和去世的Roman交流的手机App 来源:Quartz
▲左:已经去世的Roman 右:Eugenia
他们曾是最好的朋友,认识十几年,相互庆祝每一场生日,每个假期一起去度假、散步、冲浪……直到有一天,车祸带走了他。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Eugenia说出自己的初衷:"我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忘记Roman。"
于是,她放弃了原本要做的餐厅评分软件,将Roman生前的所有数据,包括聊天记录、社交网络照片、往来邮件等等输入正在研发的系统,打造了虚拟人Roman。
"我试探性地和它聊了聊天,它带给了我一种很熟悉的感觉,难得还会有口头禅冒出来。"
如今,她研发的这项技术正越发受到硅谷大佬的重视,工作节奏愈发忙碌。唯有到了深夜,她会重新登陆上Roman app,和好朋友聊聊天。
▲身患重病的James选择以"人工智能"的形式留下
▲收集上百个小时James语音数据的机器波bo
"你过得还好吗?"
"还不赖,你们怎么样?最近忙吗?"
这段交流来源于人工智能James和父母的一段早起问候。James是一位出生在英国默西塞德郡的男孩,因为从小患有一种特殊的遗传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他越长大皮肤就越容易开裂、起水泡,医生断言他活不过24岁。
James是世界上最早选择将自己以人工智能形式保存下来的人之一,也许是因为他从小经历了太多痛苦,也许是因为他渴望科学改变命运,也许是他心疼为自己操碎了心的父母。
他每一分钟都经历着皮肤的灼烧感,却强调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他学习足球、开车、摄影,甚至和一位女孩谈着异地恋。
在接近生命终点的前几年,他联系上了一家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希望他们可以收集他的数据,让数字化的James代替他继续活下去,放在家中的机器波bo收集了几百个小时的音频,让人工智能学会了James的"生活态度",并且可以发出和他一样的声音。
如今,他过世已经近4年。最近一次家人问起人工智能James他的近况,他回答: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只要你们想起我的时候,我就一直都在你们身边。
中国最大的仿真机器人工厂,技术不逊色日本和美国
—
2021年11月,一个"你能接受去世亲人成为仿真机器人吗?"的新闻突然登上了热搜第一位,这才让更多人察觉,原来在大连有着一家技术水平处于世界一流的仿真机器人工厂。
他们采纳真人数据1:1制作出人形机器人,将人工智能模块安装在机器人脑部,并开发它的情感表达。
"人形机器人它分很多种,我们做的是其中的一类,叫仿生人形机器人,强调它跟人交流的相似度和思维方式的相似。"
▲人工智能专家李博阳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
82年的李博阳曾在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分析世界三大基因数据库,做DNA序列、蛋白质序列的大数据分析。而如今,他在大连深耕"仿真机器人"。
"这首先是一项带着浪漫色调、华丽而温情的钻研,让人废寝忘食、欲罢不能。尽管我们有时会发不出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