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令今人羡慕的、普遍存在于那个年代的人际氛围,脆弱而急遽变动的时代,人们几乎是本能地互相搭建营垒,彼此扶持,守望相助。
就像原著里形容的 " 拆了墙就是一家人 ":" 一种近乎休戚与共的无形无状的东西,在这些成长于不同家庭、有着不同职业的父母、性格基因各不相同的青年之间,毫无疑问地产生了。"
▲光字片六小君子聚会
周秉昆身上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 " 轴 " 和 " 务实 ",这背后的根本底色是 " 善 "。因为善而显得 " 软弱 ",甚至是 " 窝囊 "。
第一集开头,因为无法接受好朋友涂志强的遭遇,周秉昆冲动之下怒丢木材厂铁饭碗。
▲周秉昆冲动辞职
在喜欢自己的姑娘春燕大方示爱面前,周秉昆手足无措,含糊其辞,还不会利落拒绝。
▲面对春燕的主动,周秉昆手足无措
可当他受托去给好友遗孀送钱时,见到郑娟第一眼,他分明本能地感受到一股悸动在胸腔扑腾。
▲周秉昆第一次见到郑娟
原著的描写更露骨:" 当他第一眼看到她时,内心里所产生的的首先是一种狂野的简直难以克制的冲动,那就是扑到她家的炕上扑倒她的冲动。如果她顺从,那么他求之不得。如果她不顺从,那么他会打她,直至她不再反抗。"
这就是周秉昆的 " 轴 " 和 " 笨 ",不是真正的毫不开化的榆木,而是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习惯性有一股压抑。
▲周秉昆
在家里也一样,他渴望得到父母均衡的爱,但周父周母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心,一个偏哥哥,一个偏姐姐。
电视剧里,他穿着姐姐的花棉裤,躺在床上看哥哥留下的《政治经济学》。原著里,他努力想要在哥姐们谈论读书的餐桌上插嘴,最后只是怯生生地憋出一句:" 老三谢尔盖是值得同情的!"(《叶尔绍夫兄弟》)
▲长大后的周秉昆依然穿着姐姐周蓉的毛裤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很多地方都延续了原著里紧扣文学作品的特色,许多那个年代被列为 " 禁书 " 的文学,尤其是俄罗斯(前苏联)小说,都对当时的青年一代影响甚大,既作为整个故事文学性的点缀,也穿针引线地暗示挑拨出人物命运。
原著里第三章有这样一段情节:周秉义与女友郝冬梅、周蓉与她的暗恋对象蔡晓光,一起关在周家聊读书,谈到对《静静的顿河》里的人物葛利高的评价,作者借蔡晓光之口,说出了后来贯穿整部故事的隐晦旨要:
" 一个身不由己而又不甘于身不由己的人物。"
随着高考恢复与经济开放,读书改变命运的风气浓厚起来,但总有一部分 " 知识分子 ",读书最初并不是为了考学,而是真真切切地从书中找到精神与灵魂寄托,比如周秉义与周蓉。
▲周蓉考上北大
他们消解时代烦闷的方式,是读书和恋爱,而这两样,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更不可控的分野。
悬崖上的花
引起观众热议和愤懑的周蓉一角,值得谈谈。
周蓉是那种喜欢去 " 悬崖上采花 " 的文艺少女,一直梦想 "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毅然离家远走他乡,却无奈遭受爱人的辜负。
▲为爱远走他乡的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