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陷从不是怕真相败露,于是提前恶人告状。
她们要的是瓦解吴主任的信任,换得 " 蔚蓝 " 的绝对话语权。
她们清楚谁是强权,利用强权便可以牵制吴主任。
她们更清楚利用自己的弱势身份示弱、讨好。
毕竟,年龄是最好的伪装。
审时度势,见风使舵,栽赃嫁祸 ……
这从不是成人的特权。
孩子们早早就学会了这一切。
>>>> 忏悔
或许法律可以揭露谎言,但法律永远无法控制忏悔。
错了,就一定会认吗?
该剧中最无奈且揪心的案子 " 车祸案 ",给出了一种回答。
五个未成年人驾车酿成了一起严重车祸,造成一人死亡。
车上五人,司机道皙伤势严重,其余四人轻伤无碍。
法庭上,四人指证道皙强迫他们坐车,并对道皙冒用他人身份证一事毫不知情。
四人低头认错,苦苦求饶。
而道皙原本霸凌前史的少年犯身份,让指控也变得合理。
一切顺理成章。
但已无法自辩的道皙身上的伤痕淤青,以及车泰柱和道皙母亲的人格证词又好似暗示事故另有隐情。
沈、车二人为难之时,有人偷偷送来一个 U 盘。
视频显示道皙才是被霸凌的受害者。
可真相显露却也无能为力。
证人女生不敢出庭作证,无证据表明道皙被逼迫租车冒用身份。
审判最终在真凶少年们的叫好欢呼声中落下锤声。
而道皙明明是受害者,却要背上加害者的身份,成为植物人。
背上人命的那群少年会忏悔吗?
或许吧。
但他们更可能的是,短暂地回头,看一下真正的忏悔者痛哭。
然后,继续毫无代价的生活。
没有发自内心忏悔的惩戒,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安慰主义。
当法律让受害者寒心,让加害者嚣张时,下一次的悲剧便已悄然埋好伏笔。
>>>> 少年犯
围绕少年犯的争议一直以来就是两个字——" 保护 "。
但问题是," 保护 " 的错位是个巨大的讽刺。
在该保护的时候,随便对待。
不该保护的时候,用 " 只是个孩子 " 论调脱罪。
这样的 " 保护 " 廉价且无用。
甚至,变本加厉。
" 杀童案 ",铁证如山前,少年犯的妈妈第一时间不是向受害者家属道歉,而是坚信不是儿子的错。
她去求法官开恩,跪倒拦车,用最激进的方式拒绝承认。
因为拒绝承认儿子的恶罪,就是拒绝承认自己教育的失败。
同样的," 家暴案 " 里的奶奶,面对家暴儿子不断殴打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