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看着孙女被打到住院,她也只是反复念叨:" 虽然很心疼,但是他是我儿子啊。"
该教育时,有一万种理由推脱漠视。
该惩罚时,又有一万种理由为罪恶洗白。
后果是什么?
是少年犯的野蛮生长。
" 万一他们瞧不起法律,觉得法律可笑,该怎么办?万一他们长大之后变本加厉,导致更多的受害者,到时谁来负责?我们得告诉他们法律有多么可怕,我们必须教育他们,要是伤害别人就必须付出多惨痛的代价。如果父母心疼孩子总是包庇他们,国家和法院就必须积极介入。"
沈恩锡对少年犯的厌恶至极,恰是一次积压已久的猛烈反抗。
她要用法律审判告诉世人一个不能再忽视的事实:
他们是少年,但他们更是罪犯。
沈恩锡不惧任何指责,狠心碾轧所有世俗偏见下的纵容。
她要公正与公平。
少年案不该再被忽视。
当然,沈恩熙并非因为一己之私对少年犯激进报复。
一些有意无意的细节都透露着她的关怀。
更何况,作为道德底线的车泰柱也在勒住沈恩锡的偏执。
只是两人再多的努力,还是不得不接受现实的鞭策。
每处理一桩案子,就要接受失望与绝望的轮番凌迟。
《少年法庭》的沉重感贯穿始终。
诚然,《少年法庭》是部优秀的作品。
但也不得不承认,题材的社会意义盖过了它剧情的些许不足。
经典韩式套路泛滥,当冲突推到了顶点,必然就会陷入一种意料之中的俗套。
《少年法庭》是吃了一些题材红利。
但,这绝不是攻讦《少年法庭》不配 " 爆款 " 的绝对理由。
绝佳的题材之下,敷衍平述亦能获得关注。
但,它用刮骨剜肉般的狠心决绝地直扒制度之根。
它坦荡地承认法律的不完美,呈现一个可惜可叹的故事结局。
为的是自省,为的是愤怒。
因为,自省和愤怒之后,或许还能看到改变的可能。
而自我麻痹,永不可能。
其实,可怕的从来不是见而不改。
是伪装成完善的模样,纵容里面发烂腐臭。
所以,对那些叫衰发声的质疑,先问问:
" 那你保持沉默就有用了吗?"
(少年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