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大胆之处在于,不认同不只停留在私下腹诽,而是坦坦荡荡提出来,还能让规定适度调整改变。
除了对学校制度零散的"反抗",他还是北京十一中学"学生内阁"的成员。
学生内阁是一个由学生创办的社团,致力于争取学生权益。
他们会设计调查问卷,征求学生关于手机使用和仔细管理的意见,向学校反映,从而替学生争取更多权益。
而学生内阁最早的口号,就出自周子其之手:一切权力如果不经过征询,都是妄言。
有这样一个社团存在,可见,像周子其这类具备争取自由意志和思辨力的学生,在十一中是被允许,甚至鼓励的。
十一中校长认为,这是学生给他们的挑战,对于学生的上书,他虚心接受。
老师们也为他们感到骄傲,甚至自豪地说,这群学生能改变食堂价格。
周子其的反叛精神,除了对抗束缚与规则,还贯穿于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
他在学生内阁里不管事,享受的反而是,整合资料时加入自己看法的过程。
他平时学习的书籍是《中国史纲要》《剑桥中国晚清史》。
飘不愿意将周子其的逆反,视为不应有的行为,也不愿意以单一的好坏去评价,为他们贴上"熊孩子""刁民"等贬义标签。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代表好,叛逆的学生更不一定代表坏。
因为,不服从本就是一种保持独立思考,反世俗偏见的态度和精神。
从另一角度看,争取自由往往需要把握分寸,太过自由容易自我放任和懈怠。
学校有周子其这些反叛因子,也有一些将心思放在学业上的乖学生。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自由却不代表轻松。
另一位主人公李文婷,便有着自我管理的自觉。
当李文婷被问及知不知道学生内阁时,她先是一愣,听清后,摇头回答不知道。
当访问者详细介绍了这个组织的一些行为,问她怎么看?
她说,学生内阁的所为毫无意义,对于学校的一些规定,应该去适应,而不是去挑刺。
她用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词——挑刺。
可见,她的性格是十分乖顺的,对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完全服从。
她认为学生本就该听从学校的安排,对学习以外的其他事她确实不甚关心。
为了读北京的高中,她必须初三就转到北京的中学。
考入高中后,在学业上也力有不逮。
对于她来说,十一中学的自由,反而给了她更大的压力,因为课业竞争压着你前进,跟不上进度一样会焦虑。
李文婷性格腼腆拘谨。
同样被问及恋爱的话题,周子其就大大咧咧,坦言朋友们认为自己单身是因为不注重个人卫生,桌面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