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长寻求帮助时,校长直接拒绝给予他们资金支持,希望他们能从筹集资金中获得锻炼。
他们向项目评估会咨询,是否降低拍摄成本,申请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这点不确定,不仅是对投资者是否帮助的不确定,还有对作品的底气不足。
因为他们知道,很少有人为别人的试错机会买单。
评估人员却从专业的角度考量,告诉他们相比资金,影片质量更重要。
在这过程中,他们发现,尝试,不仅是磨练能力,面对不确定和否定,还要学会寻求支持帮助。
而期间一旦碰壁,便要懂得在妥协和坚持中进行取舍。
陈楚乔们的这些试探,正如我们大学时代为自己的所想试错。
这个时候,我们已走过李文婷埋头苦读的阶段,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生活的方式,开始了步入社会前的训练。
这个阶段不确定因素更多,学会的东西也更多。
比如,要学会像个成年人一样,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
再如,将更清晰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渺茫的希望。
幼时的我们,或许也曾有过昂扬的心志和埋头苦干的时刻。
可以坦然说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有专属于学生时代的"大言不惭"。
但,触碰到自身能力边界的那天,便会认识到"现实"这个凭人力不能撼动的客观存在,意识到彼时说的不过是空话。
哪怕是在十一中学,这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足够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下,里面的学生也会有很现实的迷茫。
周子其这类活得肆意的学霸,一样要面临高考选科的问题。
父母对他的期待是学金融,在银行上班。
他也在自己的能力上纠结、思考,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还是争取学自己想学的专业。
再好的教育资源,也只是给你平台成长。
落到每个个体上,仍是由自己去探索。
十一中学有一门鲁迅主题课,锻炼思维触觉,培养敏锐思考的能力,增强对事件的敏感度,陈楚乔认为受益匪浅。
而她对自己的未来,也不甚明晰,仍会迷茫困惑。
从这三个孩子身上,可以发现,在求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具备了学习思考能力,搭建了知识体系。
但即使会的知识再多,面对不足和困惑,依旧无解。
在人生的一些分岔路,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关于未来,都没有所谓最正确的答案。
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去解答,去一步一步踏出来。
因为,教育教给你知识,教会你思考,可它不教人成长,也给不了你答案。
若将人生比喻成栽种,那么教育的作用就是培土。
长成树或草,由你自己选择。
土壤或许不够肥沃,但沙漠里也能有绿洲。
人生如何,由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