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对镜头敏感,爱豆是要主动去抓住镜头的,演员则习惯了避开镜头的意识,让表演更沉浸和自然。
越是偶像工业的成熟产物,越是早已被圈死在一个硬性框框里。
越成熟合格泯灭个性的爱豆,越不适合做演员。
为什么做爱豆时实力远超杨超越的孟美岐、吴宣仪,却不如杨超越演戏自然,也是这个道理。
可能也有人会说,既然不适合,那就别做演员,别拍戏啊。
但,这正是内娱偶像最尴尬之处——
国内的偶像体系,从来只负责造星,却不负责延续星光。
哪怕是曾以第一名成团,粉丝追逐者众的孟美岐,出道并不意味着走上新花路,反而意味着失去舞台。
从《偶像练习生》《创造营 101》起,内娱资本们全数接收了韩国造星工业的高效和死板,四个月便可造出一批可割韭菜的新偶像。
但,又比他们更急功近利。
他们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偶像,却从不肯完善偶像工业的上下游——
内娱爱豆,出道后连最基本可供打歌的舞台都没有。
在《偶像练习生》C 位出道,坚持做唱跳歌手的蔡徐坤,出圈那首的《情人》,首秀却是在《青你 2》,一个正在选新偶像的选秀节目。
内娱偶像们的真正困境在于,无论做演员是不是一个正确选择,他们其实都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她姐也并不想过于苛责个人。
这其中始终有结构性的问题在——内娱压根没有团体持续生存的土壤。
内娱选秀的大环境,决定了这里最多的只有两类人:
怀揣偶像梦,但却注定只能梦一场的失意者。
或者,将此视为进入娱乐圈的跳板、获得流量的捷径,对偶像身份毫无敬畏的有心人。
前者可悲,后者可恨。
而一个更可悲的真相是——
越成功的偶像,越不适合当演员。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转向偶像工业最成熟的韩国。
在韩国,但凡有偶像塑造出了还不错的角色,比如都暻秀、朴炯植,韩国社交媒体最常见的说辞一般是:" 他简直让人忘了他是个偶像。"
这个 " 忘了 ",很微妙,却合情合理。
很多对表演事业特别有追求的演员,都会有意降低自己的曝光率。
因为神秘感,是演员演技之外的必要修养。
陈建斌在上过真人秀后便表达过自己懊恼。
因为暴露隐私、塑造人设,和纯粹的表演艺术是完全相悖的。
只有作为明星的光环越小,银幕上塑造出的人物,才越真。
而这个逻辑,却和偶像这一职业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驰。
好偶像的标准是什么?
你一站上舞台,甚至都不用动,就自带星气。
你通过舞台唱跳和社交媒体营业塑造人设,把自己作为明星的人格不断完善。
当你的人设经营得天衣无缝,粉丝对你本人的印象鲜明且固化。
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偶像商品。
这是偶像与演员演技之外的矛盾。
演技之内,同样有需要用力跨越的鸿沟。
在专业技能上,演员和偶像都要训练一种东西——表现力。
看似是同种东西,其实训练的方向也恰好对立。
把偶像的表现力原封不动装进日常或表演场景里,就是下面这种效果。
偶像的表现力,有一点最重要——表情管理。
一流的偶像,哪怕高强度地唱唱跳跳,脸上的表情依旧要从容。
哪怕七八个机位环绕直拍,都不能被抓到丑态,还要找到机会放电,完成自己的 killing p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