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限定的爱情
最为明显的结果是,国产爱情片正在慢慢成为节日限定。
以情人节上映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为例,虽然豆瓣平均评分不到 3.5,观众口碑也全面溃败,但依然借由档期优势总体收割近三亿票房。
在去年 "520" 这一新的人造档期里,作为工作日的 5 月 20 日当天,《我要我们在一起》拿到近一亿的单日票房,重映的日本爱情电影《情书》也收获了两千余万的票房——中小体量的爱情电影,也可以也有机会在由消费制造出的 " 爱情档期 " 里有所获得。
但只抢夺 " 爱情档 " 是有风险的,毕竟不管是七夕、情人节还是 520,都是非法定节假日,如果赶不上周末,票房续航能力更弱、市场空间不大,所以一旦没有了节日的加持,爱情电影很快就会被观众抛弃。
这一点,在票房上有最直观的呈现:今年情人节档期的《十年一品温如言》在上映第二天单日票房就滑至一千多万,另外两部新片票房还不过千万,相比情人节当天是断崖式的下坠。
" 能在档期内收割一波票房,对于小体量的爱情片的回本也足够了。" 有从业者对毒眸说道。但当爱情片被过度定义为 " 一个特定时间节点可以大卖,甚至可以不顾质量的消费产品 " 后,一旦离开这样的档期,观众将再难为这一品类的任何影片买单。
爱情片真的只配被当做一款节日限定的快消品吗?
当然不是。爱情片本身作为商业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类,爱情故事千奇百怪,在叙事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爱情作为一种普世的情感,也拥有不分男女老少的广阔受众——这些是能让爱情电影在所有档期都有机会突围的天然优势。
而问题在于,国产爱情电影并没有在内容上利用好它的类型和观众优势。
在 2014 年前后青春片肆虐的时代,分手、堕胎、车祸等狗血剧情解构了成年人记忆里的青春爱情;近年来都市爱情片里千篇一律的男女主相逢、分离、抱憾终生的剧情,以及生怕观众哭不出来的悲情营销,也慢慢消耗着观众对国产爱情片的信任。
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是观众想在电影里看到的?上月底上映的日本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影片并没有国产爱情片里俗套的桥段,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相遇和分离,只是将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中的成长、与现实的碰撞缓缓道来,却能成为今年最卖座的爱情片。
只不过在国产爱情片身上,从《前任 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你的婚礼》等影片开始,逐渐进入 " 不哭不行 " 的局面。而比起如何打破这个局面,更值得探讨的是,如何让电影里的爱情更能真正触动观众的内心。
爱情片所追求的表达,除了人工糖精和煽情落泪,也可以是更复杂的人性或者深刻的社会议题。以近年来口碑较为突出的欧美爱情片《婚姻故事》为例,影片在爱情之外更多地探讨了两性关系、婚姻约束、亲子关系等众多社会议题,爱情元素得以契合地展现。
即便不是爱情题材影片,爱情元素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譬如在科幻神作《十二猴子》中,爱情元素的展露使得影片科幻外壳下的内在叙事变得更加温柔动人。
也就是说,爱情片并不一定只能单纯讲爱情故事,与其他类型的合理搭配,也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毕竟,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可能对社会议题有更为深刻的人为关照,科幻和动画电影则代表着类型片和国产电影工业化的进步,而如今的爱情电影,则很难找到除了 " 骗钱 " 之外的合理注解。
当然,在现在的环境下,给爱情电影 " 判死刑 " 是不合理的。疫情影响着各行各业,电影行业整体也受到重挫,在各大公司资金短缺、收益不佳的情况下,投资大体量的影片过于冒险,爱情片作为保守的选择,依然给了大家以小博大的盼头。而这,也正是爱情电影的机会所在。
" 小而美 " 的爱情也可以很动人,创作出口碑质量俱佳的爱情电影也并不难,如果创作者有心,国产爱情电影依然有机会配得上爱情这个美好的词汇。